|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 |
|
|
作者 | 留言 |
---|
jb1992222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3-01-21
| 主题: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周一 一月 21, 2013 4:34 pm | |
| 汉字拼音造字法-反切造字法,最早的漢字造字法
目前中国主流学术界研究的“史前华夏文字”上限文物标本,如果以《仓颉书》、《夏禹书》为例,只是典型的北方地区红山文化早期的典型文字!史前华夏文字都是全息字,每个字里至少同时包含了唯一的“型、音、义”三个要素。换句话说,可从“型、音、意”三个构字全息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角度探索,都可以揭秘每个“史前华夏文字”!反切拼音法可以认为是破译史前华夏文字全部含义的一条研究新路,技术秘诀是必须掌握其中的造字游戏规则:“分解字型成为基本笔画——还原基本笔画发音系统——整合全息文字含义”!比如,拼音文字为何可以通过基本字母的组合表达不同的字义与词义与表意?
原文地址:反切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字方法作者:一个理科学者的思 【反切】用兩個字拼成另一個字的音,是(漢字)傳統的一種注音方法。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和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辭海》
舉一個例子說明反切的原理:
華字可以是胡化切,或呼瓜切。取前者胡的聲母h和後者瓜的韻母和聲調uá相切,便是華字的讀音:huá;
強字是巨良切。取前者巨的聲母q和後者良的韻母和聲調iáng相切,便是強字的讀音:qiáng。強的古字寫作彊,實際上它的讀音就是組成本字的兩個意符相切:弓畺切。先秦時代的弓、巨、居、彊是同屬一個聲母。
王力認為:“反切方法的發明,是漢語音韻學的開始”。因此反切的發明年代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學術問題。那麼反切的方法究竟是什麽時候開始的呢?
清代劉熙載《說文雙聲序》說:“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許氏《說文》于字下系之以聲,其有所受之矣。夫六書中較難知者莫如諧聲,疊韻、雙聲,皆諧聲也。許氏論形聲,及于江河二字,方許氏時未有疊韻、雙聲之名,然河可爲疊韻,江工爲雙聲,是其實也。"顧炎武《音學五書》說:“按反切之語,自漢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謂古語已有二聲合爲一字者,如不可爲叵,何不謂盍……鄭樵謂慢聲爲二,急聲爲一,慢聲爲者焉,急聲爲旃,慢聲爲者與,急聲爲諸,……,是也。愚嘗考之經傳,蓋不止此。如《詩·牆有茨》傳,茨,蒺藜也,蒺藜正切茨字……。”
《顏氏家訓·音辭》說:“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黃侃說:“反切出而後始有孫炎作《爾雅音義》。音韻學從此可言。”《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章炳麟說:“服、應訓說《漢書》,其反語已著于篇,明其造端漢末,非叔然創意爲之。且王子雍與孫叔然,說經相攻如仇雠,然子雍亦用反語,其不始叔然可知也。”(引自黃侃《聲韻略說》)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說:“尋顔師古注《漢書》,引服虔、應劭反語,不下十數事。服虔、應劭皆卒于建安中,與鄭玄同時。是漢末已行反語,大體與顔氏所述相符。至謂創自叔然,殆非實情。”
以上三種觀點:1,反切音始于始制文字者未見史證;2,反切始于漢末鄭玄弟子孫炎;3,反切始于孫炎之前的西漢某時期。三種觀點僵持了數百年。1949年建國以後爭論仍未平息,但是學者們,既小心求證又語焉不詳。例如王力就列舉了六朝時梁武帝建同泰寺,在寺南建大通門的史證說明六朝時已有反切現象存在,進而通過分析《廣韻》和《集韻》證明了反切在宋代的進步。至于這個反切現象是什麼時候產生的,王力並未作出結論。
“音韻在于史證”(黃侃)。迄今為止的反切考證之所以只能將反切初創界定在西漢中後期,其原因在于史證之不足。或者說在于音韻學者們知識結構存在缺陷。1899年王懿榮發現了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字。這是已知的最早的自成系統的中原文字,因此被視為漢文字系統有案可據的起源。這就為“反切音始于始制文字者”這一學術觀點提供了豐富的史證材料。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很少有專家學者從音韻學的角度去研究殷商甲骨文系統,令這一漢字音韻學寶庫至今寂寂無聲。其實反切作為一種最古老的造字方法正是創造殷商甲骨文系統的基礎之一。讓我們從倉頡造字開始我們的反切溯源。
如圖據說是黃帝的臣子倉頡所造的第一批28個文字《倉頡書》,它和《夏禹書》一樣是中原漢文化的早期完整的文字文本。對于這個倉頡文本,歷史上有很多人進行了破譯,也得出一些只有自己認可的個性化譯本。爲什麽他們的譯本不能得到大家的承認呢,其原因就在于《倉頡書》的文字大多是獨體字,但是卻無法判定這28個字究竟是使用哪一種造字方法創造的。姑且假設這個《倉頡書》就是黃帝的臣子倉頡所創造的中原人第一個書寫文本。那麼這些字至少應該具備漢字的三個要素:本義,讀音和字形。這28個字每個本字表示一個本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們的讀音是什麽?如果它們的字形里蘊含著它們的讀音, 那它們就是拼音文字。既然是拼音文字它們字形所表示的本義就是一種約定俗成,就無從考證。反之,如果說這28個字是用象形和會意的遠古造字法所創造,這些本字卻基本不具備象形和會意的特點,它們的讀音又是怎樣確定的呢?
倉頡在創造這28個字的過程中,究竟是以字形、字音、字義哪一種標準造字的呢?我認為《倉頡書》是一個建立在聲符系統上的文本。就是說,它是一個以拼音符號創造的文本。魏文成認為這些遠古的拼音符號就是許慎所說的“文”——即今天我們所說的漢字基本筆劃。每一個基本筆劃同時也是一個拼音字母。魏文成按照他發現的漢字反切原理將上圖《倉頡書》破譯為四言絕句:
“自己丑乃居山住。艸所右洛歷五紀。咬文佐字度寒宿。橋通挖引乂水米。”
魏文成基本是依據造字的筆劃(文)之間的拼音關係進行破譯的,所以譯文中使用了較多的同音近音通假。這一文本可以證明倉頡時代的反切造字可能已經存在。因為:
這28個譯字不是象形字。不符合“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形造字原理;
這28個譯字不是會意字。不符合“比類合宜,以見指撝”的會意造字原理;
這28個字只能是拼音文字。魏文成破譯了它的發音卻不能據此破譯出《倉頡書》中28個字的本字本義。在初創文字的黃帝時代,人們僅僅是想記錄下一段語言的完整表達。在文字數目極少的初創時期,人們首先是通過記錄聲音來保存一段段語言的完整表達的碎片化的文本的。設想:有人複述了一個祖先的故事,最初的文字記錄只能是想辦法記錄下這個故事的聲音形式。所以,文字——不管它是以反切造字還是以六書造字——從一開始就是有聲音的。它是對過耳即逝的聲音的一種記錄。
魏文成的發現給了我一個啟示:遠古的文字是對當時口語聲音的一種記錄。所以每一個遠古文字對應的是多個本義,這些本義共用一個聲音“外殼”,它們都是同音字或者近音字。
很明顯,魏文成的這個破譯的基礎應該是遠古的口語(山西或陝西一帶的先夏方言),其依據的就是反切的原理,但是該破譯中多處採用了同音或者近音假借字,這雖然可以證明它們在黃帝時期的大致發音,但是卻無法證明其本字和本義。既然不能證實本字,那麼這樣的反切就僅僅是注明了一段發音而已。我們知道同一個讀音對應的本字不止一個,多的有十幾個。所以準確地說我們還不能把倉頡的反切拼音造字認定為是反切的歷史發端。倉頡獨創了筆劃反切(也可以稱為文反切)的拼音方法,但是它沒有創造出完整的文字系統。如果這28個本字各有其本義的話,這些本義是需要學習者死記硬背地和它的讀音聯繫在一起。而下文中您將看到,殷商甲骨文的造字是本字、發音和本義三位一體的造字。看見了本字就可以讀出發音,同時也可以依據本字的造字結構產生其本義。
倉頡書以後中原文字的載體一直綿延不絕:夏人鑿玉石,殷人刻甲骨,周人鑄鼎彝。但是夏文字在考古史和漢字發展史上一直沒有得到承認。原因在于:1、夏文字的空白期:到目前為止對夏代各個都邑的考古中鮮見夏王朝文字。而民間廣泛流傳的先商文字及其載體是否隸屬于夏文化圈既無法獲得先秦文獻的支持,又無法由考古實證加以確立。作為載體的夏玉即使通過碳十四測定就是有夏一代的玉石,也無法證實它們隸屬于夏王朝的文化;作為有夏時期的文字,即使有一天它們的本字的形、音、義都搞清楚了,還必須有確鑿的史料內容來證明夏王朝的歷史存在、社會存在和文化存在這一前提。2、夏文字和殷商甲骨文字是歷史繼承關係呢?還是另起爐灶的關係?我提出這個疑問是因為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至今還存在著夏文字和殷商甲骨文之間有一段長達300餘年的商文字空白期:在商湯滅夏之後到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殷商甲骨文系統這一段歷史是中原文字空白期。考古發現這一段歷史時期的商代甲骨都是無字甲骨。例如洹北商城和濟南大辛莊遺址。這一段歷史商人是用夏文字還是用商文字進行占卜和記載自己的歷史的?從殷商甲骨文的科學性,嚴謹性和成熟度來分析,商湯到盤庚這一時期應該有一個創造和使用甲骨文字的漸進時期。《尚書·多士》:“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注】“言汝所親知。殷先世有冊書典籍。說殷改夏王命之意。”這一時期的商文字載體根據後來甲骨卜辭的分析,應該是竹木製作的簡冊。甲骨文字中有“丹”“青”“史”“冊”“典”“嗣”“編”等字。這些簡冊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化為泥土。這就意味著有一種歷史可能性。在商湯滅夏到殷商甲骨卜辭出現之前商人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等史實是記錄在竹木簡冊上的,它的占卜記錄也可能是記載于竹木簡冊之上的。盤庚遷殷之後貞人集團才發明了在甲骨上刻寫占卜記錄的永久保存歷史的方法——卜辭。這才有了殷商的甲骨文字系統。
夏的文字暫時無法獲得承認,商湯到盤庚的文字又因簡冊的無存出現了數百年的歷史空白。那麼今天的中國文字的連續發展的歷史就只能從甲骨卜辭開始(卜辭的產生年代據我考證大約是在盤庚到小乙這三代商王時期)。今日中國的漢語音韻學也只能從甲骨卜辭開始。而漢字反切的歷史也就應該始于甲骨文初創時期。即開始于盤庚遷殷以後到商王小乙之間的某個時期。
然而,殷商甲骨文系統中是否就已經使用了反切造字的方法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殷商人不僅開始使用反切拼音的方法造字,而且手段已經非常嫺熟。例如:
田:從冖從土。讀如土冖切,即:tián。反切原理參見《破譯417》
苗:從冖從艸。讀如冖艸切,即:miáo。反切原理參見《破譯419》
元:從示從人。讀如示人切,音:shén。反切原理參見《破譯387》
竹:從く從不。讀如折不切,即:zhú。 反切原理參見《破譯426》
勾:從口從丩。讀如口丩切,即:gōu。 反切原理參見《破譯424》
木:從末從不。讀如末不切,即:mù。 “不”本義樹根,“末”本義樹梢。
馬:從目從彡。讀如木三切,即:mǎ。 古音三、杉不分。
己:從乛從一。讀如折一切,即:jǐ。
以下引用魏文成破譯的與殷商甲骨文有關的反切造字的獨體字範例若干:
我:從勿從戈。讀如勿戈切。尼:從女從夷。讀如女夷切。
叉:從屮從二。讀如屮二切。山:從豎從凵。讀如豎凵切。
乎:從丂從兀。讀如于兀切。匠:從斤從匚。讀如斤匚切。
后:從厂從口。讀如厂口切。北:從匕從人。讀如匕人切(入聲)。
以上十六個甲骨文字是採用反切造字的例子。其實在殷商甲骨文系統中採用筆劃(即“文”)反切造字的獨體字比比皆是,幾乎占了甲骨文獨體象形字的絕大部份。這裡就不再一一例舉。對此有深入研究興趣的讀者可以學習魏文成有關反切造字理論中涉及甲骨文獨體象形字的反切造字部份。上例中“竹”“苗”二字在小篆以後為會意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它們是獨體象形字。
我反復強調反切造字適用于甲骨文獨體字和象形字的原因,一是因為甲骨文的獨體字和象形字(不局限于獨體字,如小、周、米、血、元等)都是由筆劃(許慎所說的“文”)造字的。這些基本筆劃在甲骨文造字中有三個作用,即利用筆劃組合的象形創造本字和通過筆劃組合的反切創造讀音。而本字本音所對應并限制的就是這個甲骨文字的本義。在甲骨文的造字中,本字、讀音和本義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反切造字的方法“起于始制文字者也”,但是,第一次運用反切造字的方法創造的文字系統是殷商甲骨文系統。這是反切造字的歷史源頭。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并保存了這些漢字基本筆劃的各種原始讀音,這是許慎對中國文化的有一大貢獻。
甲骨文系統在完成了獨體字和象形字的反切造字的過程以後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造字高度,就是我們今天所普遍接受的以象形為基礎的六書造字。然而六書造字卻是一筆糊塗賬,至今也沒有搞清楚。首先會意和指事實際上都是要通過會意來理解本字本義的;其次形聲造字是在甲骨文之後的金文中才有的造字方法;第三轉注的本質是一種造字方法還是一種對某一部首字的處理方式至今沒有確解;第四同音或近音假借是《倉頡書》時代就開始大量採用的一種記錄聲音的方法。後世遇到不會寫的字、尚未造出的字便以此法“急救”,最後約定俗成竟然成為一種“造字”的遊戲規則。
幾千年的造字歷史積重難返,這些問題尚需逐一解決。而殷商甲骨文正是目前能够寻找到的源头,该系统中暗藏着解决这些问题的玄机。有待一一道来。
老杨认为日语的语法就隐藏在音韵里,骨子里是一套咒语。这套音韵系统被空海和尚整理过,老杨原以为来自梵音。本文作者的考证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空海和尚的汉语传承本来就是一个谜。如此看来,可能直接连通汉字的起源。那么,日语的假名就不仅仅来自对汉字的分拆简化,而是与仓颉书同气相通。 | |
|
| |
jb1992222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3-01-21
| 主题: 回复: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周一 一月 21, 2013 4:35 pm | |
| -------------------------------------------------
一般认为,语音的分析可以从音素开始,所有的语言都是由若干个音素组合而成。在音素分析的基础上,又有音节分析。在更高层面还有超音节音段分析,由于超音节音段分析不涉及拼音问题,此不讨论。 从音素分析看,凡语言中单个音素即可表达一种意义的语言可以称为音素语言,其特点是语言中有复辅音,印欧语是其典型。复辅音的存在导致了音素分析的必要性。 从音节分析看,凡语言中只有在音节层面才可以表达一种意义的语言可以称为音节语言,汉语、南岛语是其典型。汉语、南岛语由于没有复辅音,音素分析对它们来说没有必要。 根据词汇中音节的多少,音素语言又可区分为单音节音素语言和多音节音素语言,音节语言又可分为单音节音节语言和多音节音节语言。 说一种语言是拼音语言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在单个音素的层面上即可表达一种意义,印欧语是其典型;二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组合的层面即多音节层面上才能表达一种意义的作用,单个音节一般地不具有独立地表达一种意义的作用,南岛语是其典型。根据拼音语言的这两种含义,音素语言和多音节音节语言都属于拼音语言。而单音节音节语言不属于拼音语言。 汉语是单音节音节语言,因此,汉语不属于拼音语言。 用音素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汉语语音,没有充分考虑汉语的特点,而是机械地用印欧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汉语语音。这种分析方法固然能对汉语作出某些精细的分析,但与汉语的实际发音并无关系。没有人用拼音的方法说汉语,汉语都是直接说出来的。 以上是从分析的层面上对拼音语言概念的讨论。 从语感的层面上看,汉语语音不是拼音而来。 在说印欧语时,由于有复辅音的拼合及多音节的拼合,从语感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拼音的作用,在说南岛语时由于多音节的拼合,从语感上我们也能清楚地感觉到拼音的作用。当我们说汉语时,由于每一个音节是一次完成的一个完整动作,同时又是单音节,我们说话时并不能感觉到拼音的作用。这与说其它语言非常不同。汉语的这个特点特别地表现在中国一年级小学生开始学拼音时的困难。众所周知,中国一年级小学生开始学拼音时,常常感到非常困难,极少数人甚至最终也没有学会拼音的方法,原因就在于汉语不是拼音语言。让一年级小学生用一种非常不同于汉语的方式,用一种他们从来没有用过的方式学习一种发音方法,这对他们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记得我一年级学拼音时,就曾经历过那种极为困难的过程。开始学习时我完全无法理解拼音的方法,只是在老师反复带读后,才逐渐懂得了拼音的方法。我的个别同学甚至到了三年级仍不能正确地拼音。后来在工作中,我甚至不止一次地遇到过大学毕业的个别人拼音都有困难,这种困难不是发音的准确与否,而是从来都没有从语感层面直觉地真正学会拼音的方法。 拼音文字是适合拼音语言的文字。汉语不是拼音语言,拼音文字就不是适合汉语的文字,这就是汉语发展几千年却没有发展出拼音文字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汉语发展几千年却没有发展出拼音文字的根本原因。 汉代就有 :其实在上古时代,拼音应该也是行得通的。目前拼音不行的主要一个原因是由于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词,以及古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继续使用也影响汉语拼音化。越南语(京语)和汉语的语音结构类似,但成功拼音化了。 个人虽然不赞成汉语拼音化,但对楼主提出来的汉语所谓不是拼音语言值得推敲。拼音:是一种文字形式,或者是一种发音方式,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归根结底是语音的,不是文字的。否则就是言语了。 :关键在于汉语语音不是“拼”出来的,这与音素语言完全不同。对印欧语之类的音素语言来说,由于复辅音、闭音节和多音节的大量存在,语音的拼合过程是明显的。对多音节音节语言的南岛语来说,由于多音节的大量存在,语音的拼合过程也是明显的。但对汉语来说,在语感上则完全无法感到“拼音”的感觉。只有从音素语言和多音节音节语言的观点来看汉语,才可以说汉语是拼音语言,而汉语正好不属于这两大类语言。 “拼音:是一种文字形式,或者是一种发音方式,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归根结底是语音的,不是文字的。否则就是言语了。” 刘爱伟此说自我矛盾了。
-------------------------------------------------------------
从甲骨卜辞语序看商朝语言与其他语族古代语言间关系 甲骨卜辞中的阿尔泰语特征 大东亚最新布局,从头说起
中原的象形字是东夷人发明的图画符号再由商人改进成甲骨文这是共识,而商人来自河北,不用过沼泽即可直接攻击中原,而当时的山西河北那一片正是阿尔泰语言的范围直到东周时期才有变化,可以判断商人是一个说阿尔泰语言的部族,商甲骨文没有量词,表现出的sov基本语序都是明证,商人早期好大喜功触角便及整个泛中原地区是有信史以来第一股囊括天下的势力,而这种豪迈正是阿尔泰部族的普遍现象,商人亡国以后和蒙古一样往北方跑而不像一般人一样往南走也可以说明他们在北方关系更多基础牢固,所以完完全全是阿尔泰语言的部族。有人说他们也可能是东夷的一支,因为精神上文化上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崇拜鸟(凤凰)还异常迷信鬼神,这其实很好理解,东夷文明程度高,商人后期接触到所以学以致用使自身文化的表层起变化并有了自己的甲骨文,所以和东夷出现相似之处,但还有质的区别那就是语言不同属系不同和祖宗不同,于是商人称呼东方部族为夷以区别自己,商人还是这一称呼的原作者并把这个称呼刻上甲骨成为已知的第一个使用夷字的部族,所以商人根本不可能是东夷。
结论是商人属阿尔泰语言的部族,以后被西戎系(商甲骨文中的羌系牧羊部落)的周人赶走,周人沿用文字,虽然周人的语言和阿尔泰语言一样是sov基本语序的无声调语言,但却是单音节词根为主类似西北羌语和安多藏语,所以他们更容易被东夷文化浸染于是进一步接受了整个蓬莱神话体系包括为人所熟知的龙徽,连语言也东夷化(除了形容词前置这个sov语言的习惯被保留下来)类似白族语言汉语化的过程,所以在周代汉语基本雏形完成,主干是东夷语,而东夷语言和侗台语一样是有声调的svo基本语序的单音节词根语言,所以现在有汉台语群的说法,尤其是吴语闽语和侗台语很像。周人异化但没忘祖,所以把他们自己的传说女娲、炎黄、昆仑、西王母等要素保留下来,还留下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华夏,其实已经东夷化,华夏名存实亡,所以东夷文化是汉文化的正源,东夷是汉人的主干就成了考古界史学界语学界的主流认识,个人认为都是正确认识。
东夷的文明程度高是所谓玩物主义的结晶,有意思的是世界各大文明源都是沉溺于玩乐而且极其迷信鬼神的南方人(或者说是相对低纬度的地方)造的,汉人秉承这样的精神所以文明成熟(也可以说是杯具般的早熟,基本的表现是语言文字熟烂,而人类是先有行动再有语言再有文字,低纬的人过度重视语言文字造成早熟透顶而本末导致极其危险)但随性散漫大大咧咧很喜欢个人主义而无视集体主义缺乏果决、坚持和耻感、理性,东夷人也是这样所以在文化上征服了商周但肉体上却被商周征服,最后共同堕落成玩乐主义习性只至一次又一次被阿尔泰人征服又堕落一直循环。
至于夏代,由于甲骨文里都没有提到所以有说法是周人篡改了商人的传说并写入史籍水分十足,也有人说是周人自己的传说属于口头上的民族史没有当事记录连孤证都算不上而且不是地域史不可泛化,还有说都是周人杜撰给自己立个华夏源头说中原是他们故土,为攻击商人提供正当理由,反正夏代这部分要另说。 | |
|
| |
jb1992222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3-01-21
| 主题: 回复: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周一 一月 21, 2013 4:36 pm | |
| --------------------------------------------------------------
语言学概论重点(一)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重点(一)
1. 为什么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答: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2. 简答语言符号的特点。 答:(1)符号和语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而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3.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答: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 4. 解释“符号”: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5. 解释“语言”: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6.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联系,1.口语和书面语都是语言呈现的形态 2.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 区别:1.书面语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 2.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文言文的出现使书面语跟口语严重脱节,中国的文言文和西方的拉丁文就是“言文脱节”的典型的例子。3.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相对而言是第二性的,所以研究语言首先应该研究口语,并且当口语和书面语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的时候一般应该以口语为准。 7.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2.“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 8. 解释“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9. 解释“应用语言学”: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10. 解释“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1. 解释“内部语言”:第一,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第二,内部语言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因此,内部语言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 12. 举例简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符号”有一个根本的特性,那就是任何符号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这里面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完全是约定俗成的。但是必须指出,任何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其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的,是就绝大多数的符号的特性而言的。极少数语言符号可以说不完全是任意的,如“汪汪汪”表示狗叫,“喵喵”表示猫叫,“喔喔喔”表示公鸡的啼声这些拟声词就是有一定的理据的。复合符号是是由单纯的初始符号认为地根据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所以原则上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有道理可讲的。“凳”为什么叫“凳”,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因为这是一个单纯的初始语言符号;可是“长凳”为什么叫“长凳”就不是完全任意的,因为“长凳”就是比较“长”的“凳子”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讲的,因为这些不是单纯的初始语言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也不能理解为每个人可以任意改变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和索表示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关系。 13. 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1.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面试不能任意改变的,因为如果个人可以任意改变,那就互相听不懂了,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但是,又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还是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同志”,古代:志同道合的人,近代:对人的称谓现代:男同性恋 14. 说明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一张嘴不能同时说两个字,两句话,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15.语言系统:语言不是一堆互相之间没有联系,互不相干的独立存在的符号,而是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根据严密的组织规律分层次组织起来的,不同单位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 语言系统的组成: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又都是由不同层次的更小的子系统组成 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其次是语法系统 语言系统的特征:系统性、层次性 系统性表现为相对的封闭性 16.举例说明相对封闭性:就是说,整个语言系统是在封闭状态下运转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语言是依靠全社会的人不断反复使用而存在的,至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不会对语言系统产生什么影响。 相对的封闭性是任何一个系统自然的特征,如果没有相对的封闭性也就不成其为一个系统。据此,语言系统又具有相对的自主性。 说明语言系统的自主性:自主性就是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语言系统本身来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向外界去寻找解释的理由。 说明语言系统的层次性:语言的层次性是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的,都是分层次的,不是单一层次的,而且有上位层次、下位层次之分。 1. 解释“语音”: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2. 解释“音高”: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3. 解释“音强”: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4. 解释“音长”: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5. 解释“音质”: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6. 简答语音中最基本的要素。 答:从物理学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音质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影响音质的三个因素有:(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语音中的音质也取决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即(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方面的因素。(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方面的因素。(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7. 简答语音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8. 简答国际音标与音素之间的关系。 答: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用来标写世界上各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的标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可见,它与音素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9. 简述元音分类的依据。 答:(1)可将元音按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分为舌面元音与舌尖元音两大类。(2)舌面元音内部又依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分为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依舌位前后分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依唇形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3)舌尖元音内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4)元音内部又可根据软腭升降的情况把它们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 10. 解释“音位” 答: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 |
|
| |
jb1992222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3-01-21
| 主题: 回复: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周一 一月 21, 2013 4:36 pm | |
| 11. 论述音位的性质(特征):(1)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每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音素。从自然属性上看,这些音素之间的差别都是音质差别;但从社会功能上看,这些音素差别却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它们有些与意义的差别相联系,可以区分不同的意义;有些则与意义的差别无关,没有区分意义的功能。 (2)音位不仅具有却别意义的作用,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所谓“最小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P58(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4)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总是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12. 音位的划分: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来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调位”、利用音强等方面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重位”和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时位”。 13. 解释“音位变体”: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4. 简答“对立关系”与“互补”关系: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15. 简答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 16. 解释“音位的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音位的区别特征通常都表现为二项对立。音位的区别特征既可以从语音的声学特征方面来确定,也可以从生理特征方面来确定。 17. 音位与音素的区别。: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表现在:(1)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2)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18. 解释“音节”: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19.复元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叫“复元音” 20. 解释“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复辅音在印欧语系的语言里很常见。 复辅音也有不同于复元音的特点。复元音里的几个元音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统一的发音过程。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几个元音由一串的过渡音联结在一起,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复辅音则不同。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它们各有自己的发音过程。复辅音的音质变化是突变式的,彼此之间没有过渡音来联结,中间有明确的界限。 21. 解释“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1)同化,语流中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和它相同或相近。(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轻声)(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 22. 解释“韵律特征”: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长短音(音长变化决定)、声调(音高)、轻重音(音强)、语调(音高音强音长)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1)他们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23. 解释“音渡”:人们在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24. 解释“二合元音”: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 25. 解释“三合元音”。: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间响两头弱,因而又叫“中响复元音”。 26. 以元音作为核心的音节共有四种基本结构类型:1)V 2)c-v 3)v-c 4)c-v-c V是元音,C是辅音。以元音首位的叫开音节,以辅音收尾的叫闭音节。云母分成“韵头”、“韵腹”、“韵尾” 27. 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这种现象叫做“连续变调”。由于声调也可以像元辅音音位那样区别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利用音节的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叫做“调位” 28.重音:音节组合中某个或某些音节听上去比较突出的现象叫做“重音”。重音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词重音也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蒙古语、法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波兰语、马来语都是固定重音。英语是自由重音 28.词里有一个以上的重音时,这些重音的突出程度往往并不相等。最突出的叫“主重音”,比较弱的叫“次重音” 29.语调:与全句的意思以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全句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的边的变化叫“语调”。 30.句重音:出现在句子中的重音,它不涉及词义,而只同全句的意思有关。句重音又分为两种,一种叫“节律重音”或“语法重音”;一种叫“强调重音”或“逻辑重音”。 1. 解释“语汇”: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2. 简答语汇的性质和特点。 答:(1)语言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语汇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则使得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这也是为了保证社会交际能够正常进行。 3. 简答语汇的作用。 答:就语汇在每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先由一个个的词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段落、篇章的。所以,语汇在语言构成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语汇就没有语言。 4. 解释“词”: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词”实际上既是语汇单位,又是语法单位。 5. 解释“语”: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 “语”只是语汇单位,不是语法单位。 6. 解释“基本语汇”:基本语汇是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点。 7. 解释“一般语汇”: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语汇,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8.现代汉语的词的双音节化倾向还有一些重要作用:1.同音词少了,如yi这个音节,文言有“一、医、衣、依”等好多词,但改成双音节词的“医疗、衣服、依靠”等词,就都不是同音词了。2.多义词少了,如文言“道”这个词,有“道路、道理、道义、道学、道德”等许多意思,但改成双音节词,它们的意义也就分开了。3.可能还有韵律作用,如本来是“制/电影片”要变成“电影/制片”,甚至“贫/下中农”要读成“贫下/中农”。变成双音节组合后至少读起来比较顺口。 9. 论述一般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 答:语汇中基本语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语汇。一般语汇的特点是不为全民常用、使用范围窄、产生历史较短、构词能力较弱。一般语汇所包含的词的数量大大超过基本语汇的数量,内容也非常复杂。一般语汇对社会的变化很敏感,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一般语汇中。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及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语汇。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语汇中大量的词都是在基本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反过来,一般语汇又不断地充实基本语汇。 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基本语汇的特点:1.产生的历史长 2.使用范围广 3.构词能力强 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实际上是一个界限模糊的集合,很难截然分开。语汇的理据性、民族性和活跃性,就更多地由一般语汇体现出来的。 10方言词:(广义:一方面既包括官话方言以及外方言地区的词语,也包括官话方言即北方方言或北京话本身使用的词语;另一方面既包括方言词语中今日共同语语汇的词语,也包括只在方言地区通行的词语。狭义:相对于已经成为全民通用语汇的词语来说,那些本来只在方言地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比较广泛使用的词,才叫方言词。 11.外来词也叫借词,即一种语言从外族语言中翻译或借用的词语,这也是一般语汇的来源之一。P101
常用语汇和非常用语汇是从词的使用频率上说的。通用词汇与专用词汇是从词的使用范围上说的。 14. 简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的关系。 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不是相同的概念,它们的划分角度不同,单纯词是从语素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音节词是从音节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 15. 简答汉语语素的类别系统。 答:(1)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2)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自由语素指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因为是虚词,所以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这就是黏着语素。(3)把语素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前置,或者总后置。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4)把语素分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虚义语素就是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 P111 16. 简答语素、音节与字符之间的关系。 答:语素、音节与字符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汉语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式,书面上用一个汉字记录,三者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般而言,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但是语素、音节、汉字又属于不同的范畴,语素是语汇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字是文字单位,因此将三者合起来看,就不成简单的对应了。 语汇构词:语素和语素经过组合构成一个新词 语法构词:语素和语素的组合并不构成新词,但具有一定的语法作用。 | |
|
| |
jb1992222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3-01-21
| 主题: 回复: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周一 一月 21, 2013 4:39 pm | |
| 17. 解释“变性成词”:指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名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如“锁”(动词/名词) “热”(形容词/动词) 18. 解释“变形成词”: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如安(安培) 19. 解释“复合构词“: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四种。 复合词的“复合”要注意两个问题:1.语素的组合与语素义的组合并不完全对应。2.语素的组合与语素类的组合也不对应。如开关p118 20. 解释“附加构词“: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和中缀式。 21. 解释“重叠构词”: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汉语的重叠词包括:(1)名词性重叠词。如爸爸(2)副词性重叠词。如刚刚(3)多重重叠词。如花花绿绿。重叠词重叠以后既增加某些语法意义,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 P120 22. 简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的区别。 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有共同点,他们都不能单独成词。但二者又有所区别:从表意功能的角度看,后缀一般可以表示附加性的词汇意义,这是一种词汇意义。而词尾只表语法意义,而不表示什么词汇意义。 23.语法构词(加词尾、没改变意义)广义的构形包括附加表示词类特征的后缀形式,如英语“-tiong, -ful –ly”狭义的构形实际上只指纯粹的词尾形式,如英语的“-s, -ed, -ing” 24. 简答离合词和词组词。 答:离合词和词组词是形式上或人们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的语汇单位。由于可以插入或扩展,所以它们有相当于一般词组的特征;但在未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又跟一般双音节词的长度差不多,所以至少在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看作词,这就是所谓的“离合词”(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 25.语也有自己在构造上的特点:1.语的总体的结构特点是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所谓的固定性是说语的结构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大多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变,否则改变后的结构形式即使可以成立也不再是语的格式。包括1)一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2)一般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3)一般不能替换原有成分p122.所谓结构的整体性是说语表达的意义不一定就是词语的搭配结果,大多不能简单地像词组那样根据组成成分来分析整体的意义,否则即使解释后的意思能够成立也不再是语的意义了。如汉语“胸有成竹”比喻有主见有准备。 2.语的结构基本上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但又有各自的特殊格式。P124
1. 解释“语法”:语法即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语法规则:本质上是说本族语的人头脑中潜在的一种直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们说话时的一种约定习惯。因此本族人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这种知识的,同时在说话时也就逐步具有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种过程通常称作“语言获得”。 3.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1.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2.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 3.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4.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 简答语法规则的抽象性表现:语法规则作为人们说话时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具有高度抽象的性质。词语和句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因此不可能对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建立一条规则,于是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加以归类。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p132
5. 简答语法规则的递归性:“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而且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规则不断地衍生,这样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重复使用的规则。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使它成为一种简明的规则,帮助人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举一反三,以繁驭简。 6.语法规则的严密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鱼油推导性和解释性。语言中的每一条语法规则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往往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P134
7.语法规则的相对稳定性: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如古诗读起来还琅琅上口。 8.语法的概念:一种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另一种是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出的归纳和说明。这种意义上的语法又可以称作“语法学” 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区分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根据语法研究的用处区分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根据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区分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9. 解释“句子”: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0.语法研究:一种是把语法分成两个部分(传统语法学提出):一个是词法部分,一个是句法部分。“词法”也称“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句法”又称“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P142
一种是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结构语法学提出)一种叫组合规则,另一种叫聚合规则。组合其实不是一个一个成分的组合,而是一类一类成分的组合,这种什么样的成分能替换出现在某个组合位置上的问题就由聚合规则来管,所以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不光这种结构是这样,所有的词、词组和句子形式也都是这样。 另一种是把语法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核心语法层面,一个是外围语法层面 11.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关系:相互依存:1.每个语法成分都处在既可能跟别的成分替换(聚合),有可能跟别的成分连接(组合)的关系之中,2.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就像机器零件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仓库里,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就像按图纸把零件组配成机器。 14. 语法单位可分为哪几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答:语法单位可分为四级,即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如果吧比句子还大的一段话,叫做句组。也算作语法单位,那么就一共五级。 语素的定义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词的定义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词组的定义是“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句子的定义是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句组的定义是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 各种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具备不同的关系。一种是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但性质和作用不变。另一种是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性质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变化。 同一级是量变关系,长度加长,功能不变,同一级是组成关系,不同级之间是质变关系,是形成关系发生功能的改变p147 15. 解释“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5(2).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说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就像是语法这一张纸的两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有不同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如同样表现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意义,英语用动词加词缀”-ed”,而汉语就用动词后米加虚词“了,过“的形式。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比如有的是一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如英语的定冠词”the”知表示后面的名词是有定的或特指的。也有的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意义。例如英语的加“-s”。还有的是多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如汉语表示名词的定指意义,既可以通过语序形式,也可以同过加只是代词或特定介词的形式表示。 16. 解释“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叫做“语法手段”。 19. 简答词法手段的类别:语法手段首先可以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其中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类。词形变化又分为:(1)附加;(2)屈折;(3)异根;(4)零形式。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的重叠是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的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0. 简答句法手段的类别: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语调四个小类。虚词就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虚词可以再分两个小类:“辅助词”和“功能词”。辅助词主要是助动词、定冠词。功能词主要是介词、连词、语气词。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 |
|
| |
jb1992222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3-01-21
| 主题: 回复: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周一 一月 21, 2013 4:40 pm | |
| 21. 解释“语法范畴”,常见的词法范畴有哪些? 答: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词法范畴又分为“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类。常见的体词属性范畴有:(1)性;(2)数;(3)格;(4)有定和无定。常见的谓词属性范畴有:(1)时;(2)体;(3)态;(4)人称。 “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句法范畴”: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句法范畴 句法范畴分成“类别范畴”和“关系范畴” 22. 解释“词类”:词类就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4. 解释“向心词组”: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25. 解释“离心词组”: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 26. 解释“不完全主谓句”答: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以来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或叫省略句。 27. 为什么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答: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因为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它们可以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词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则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从构词和造句看,词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级单位的语法单位。 28. 简答划分词类的标准有哪些? 答:划分词类的标准有:(1)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即形态标准。(2)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即意义标准。(3)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即分布标准。功能分布的标准最具普遍性,而且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是词类的本质属性。 词类划分的特点:1.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词类,也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类。存在特殊性词类的一个原因是相同的语法意义在不同语言中可能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造成特殊性词类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是否严格区别不同的小类2.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3.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词则是可能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 词组的组合类型:利用语序的语法手段,叫做基本词组;后一种词组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叫做特殊词组。 基本词组的“基本”有两个意思:1.因为实词都是可以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类,实词与实词的关系意义比较实在,所以语法分析时都必须作为组成成分2.因为实词差不多是各种语言都有的词类,所以这种词组也是各种语言几乎都具有的结构类型。 基本词组分五个类型: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 特殊词组的“特殊”有两个意思:1.虚词一般不充当句法成分,实词与虚词的关系意义比较抽象,所以语法分析时虚词往往可以忽略不计2.虚词常常包括各种语言中专有的虚词词类,所以不同语言就可能有不同的特殊词组 特殊词组分为: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 词组的聚合类型:1.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 2.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30. 解释“复句”及其判定标准。 答:复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复句是复合句的意思。衡量复句的标准不是看有多少主谓结构或表达多少个意义,而是看句中有无停顿和关联词。 31.层次分析的两条原则:1.“成结构”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必须能互相组合成词组结构2.“有意义”,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 32.句型中最主要的一类就是完全主谓句。与完全主谓句相对的就是不完全主谓句(省略句和独词句)和非主谓句。 33.句子除了完全主谓句这种基本结构形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子形式。如被动句、把字句、存在句、话题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句式实际上又都可以看作是基本句的变换形式 34.句子的变换形式:1.XY-YX变换。即成分移位造成的句式。2.XY-X变换。即成分删略造成的句式。 3.X-XY变换,即成分添加造成的句式。4.x-x’变换,即成分替换造成的句式 | |
|
| |
jb1992222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3-01-21
| 主题: 回复: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周一 一月 21, 2013 4:40 pm | |
| ---------------------------------------------------------
震旦文字反文明的奥秘
震旦人古代只会制造板凳=兀子,然后进口了胡床=椅子。震旦传统的梯子是没有扶手的,后来有了扶手的胡梯。震旦的高层建筑,是因为佛教传来了宝塔。
再说一个秘密,震旦人赖以自豪的楷书,也是从佛经的梵文悉昙体剽窃来的,哈哈。所以我们才会明白,为何书法史上是先有草书后有楷书。那时的汉人知识分子都纷纷学习悉昙体,再把书写原理用于汉字,产生了楷书,这也是为何书法碑刻为何北方多。
震旦人的特征是昧愚、懒惰、歪曲。懒惰到什么程度呢?
我再揭示一个秘密,汉字的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是怎么来的?汉人最古的起源,是在商代,那时的河南由于黄河流域的沼泽地带盛产草龟,是当时震旦人主要的肉食来源。人们烧烤龟肉吃饱之后,无事可做就研究龟裂纹,然后模仿书写,这也是为何汉字小篆以前都是弧线和折线而无横平竖直。古代知识分子儒生,后来叫做仵作,就是专门帮人家办理丧事的,汉字最古的用处是书写墓碑,当然是竖写的一列字从上到下,所以就开始了第一定律从上到下。
然后呢,用竹简编纂的时候,因为一般人是左手握持,就从右边的第一条开始书写,写到那里完了,就剪断,卷起来。然后展读时也是左手持卷,右手拉开,从右手第一条开始。这就是第二定律从右到左。
因为最初的墓碑书写和竹简编纂,震旦文明的模式就定下来了,几千年从未想到更改之。于是,古代文人诐迫的写字时要用左手捏住右手的大袖子,趴在地上崛起屁股。震旦人之懒惰,由于竹简重,就铺在地上,想不到搬到杌子上。
震旦文字之费劲,用软软的毛笔书写,从未有人想到用一支竹签沾墨书写。
震旦人从未想到,人有两眼平视,所以写字应该一行是从左到右、再从上到下。
我看吐蕃人的佛经才恍然大悟,篇牍是横着写的,一行一行往下,一篇一篇的向后翻,读完了一叠子卷扎起来。
由于震旦文字的反文明反自然的特性,导致只有经过阉割训练的文人才有权利使用文字,而他们的脑瓜已经诐象形文字丧失了理性思维,所以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民脂民膏养活的文人,总是沉浸在垃圾之中无力自拔,而且顽强的把一波又一波输入的先进文明阉割成震旦特色的反文明。
震旦语言也是导致震旦人不能产生音乐的重要原因,但是只懂震旦语的人是难以搞懂这个问题的。
地球上各民族的文字,都从最简单的象形文字起源,提炼出表音符号,然后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很多民族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照样有很高的文化,因为文字只是语言的载体而已。中亚的吐蕃高原,很多的文盲可以唱出很长篇很长篇的史诗,佛教最初也是靠唱诵传经而无文字。一些思想或者故事,一旦整理成符合语言音律的适合唱诵的诗歌,不是一定要写成文字的。很多乡间艺人能够唱说鼓词而无需唱本,只靠师徒父子相授,也是这个原因。
但是,震旦文字却是反语言的。自从有了汉字以后,逐渐的演化为一字一音,靠一个字的拖长的声调变化以及与其他字音的拖长声调来表达意思。现存的广东话就有九个音调。这是因为,最初的一些简单的字,表达语感,例如“登”字,表示的语感含有“爬高、用力”,所以也用这个音表示其他的含有爬高费力的意思,诸如“凳”“瞪"等等。写成字的时候,加上其他的偏旁部首。这么一来,读每个字都要费力的读,才能区别于其他的字,最后变成一字一音,必须费力读的每个音。如此,汉语的唱诵,就必须符合汉语的习惯才能好听,所以汉语最好听的就是唱戏,通过一个字音之内的发声变化来表达感觉,包括韵符的变化,变化越复杂越美,于是有了复合韵母,所谓的民族唱法。
但是,我们如果学过梵文就知道,梵文的构词法是,用两三个声符的组合,表达相当于一个汉字的意思,可叫做字根,每个声符(辅音)的默认音符(元音)为a,除非在特殊位置用e,i,u,o。即使不写韵符,也知道怎么读。比如mrn三个声符在一起,读marana、merene、mirini、marone、,,无论怎么读都是表示死的意思。所以梵文有复合声符,没有复合韵符。再加前缀后缀,一个词经常有四五个音节。读起来,口腔自然会寻找怎么样的读法才读的舒服。学过日本语的也懂这个原理。所以梵文啦日文啦,读起来自然地就能唱起来,故其声乐的产生也就很自然,进而产生器乐。比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梵文读通了,自然地就唱起来了。但是汉文译本的心经,唱起来就像杀鸡断喉的咕咕叫。
震旦传统的汉字时,自古只有诗经的四字唱法。由于震旦文字的反文明的进化,没有带动语言的进化,导致语言与文字的相反,所以震旦人学习和使用语文都很痛苦,当然就没有产生音乐的快感了。汉人文化的最高成就,只有四个字的成语,所谓汉赋之骈四骊六,到了现代也是诸如招财进宝、吉祥如意之类的。
但是,梵文的这类”成语“即咒语,则有很多八九个字的读音,自然地就成了唱诗。每部佛经中都有唱偈,整理成五音句、七音句、九音句的诗。传入震旦以后,震旦人学佛成风,在模仿悉昙体创制楷书的同时,也模仿佛颂而创制五言诗、七言诗,再产生长短句。所以明白了吧,所谓唐诗宋词,都是根据佛送赞呗的山寨而来的,根本就不是依靠震旦人自己发明的什么了不起的文化。大话小说之类,也是根据佛教故事以及印度神话而来的,否则震旦人只有伪史。蔚为壮观的就是南北朝史,大家稍微读一篇就知道震旦文化有多恶心,那就是鸡血国屎的来源,哪里可能产生轻松飘逸的美感?
所以,震旦音乐只有五音而无七音,只有敲打吹管而无丝弦乐器,没有任何的拉弦拨弦,就知道这个民族有多可悲。假如没有胡琴,我们能想象京剧吗?
震旦是一片封闭的陆地,因为有了通过回胡连接中亚的地理侥幸,才有佛教附带的文明传入。否则,震旦人绝对不会比马来西亚好多少。由于信奉佛教,元代蒙古人已经不用活人殉葬了,但是所谓正宗震旦人的明朝,还用活人殉葬,我们能想象吗? | |
|
| |
jb1992222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3-01-21
| 主题: 回复: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周一 一月 21, 2013 4:41 pm | |
| -----------------------------------------------------------------------------
汉语是一种啰嗦且效率低的语言
首先,中国人口语表达能力差不是因为语法问题,在语法上汉语和英语很接近,它们都是SVO(主谓宾)结构,也都大量以习惯表达为主,不象法语、德语、或俄语那样具有复杂而严谨的语法结构。但汉语有两个严重的问题影响了使用汉语的中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是汉语的语意输出效率低(单位时间内某语言输出语意量的衡量),第二个是汉语的构词复杂,处理速度慢,影响了语言输出速度。 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解释和理解。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意输出效率都是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一是该语言所使用的不同音节的总数,另一个是该语言的语速(单位时间内输出的音节个数)。语言是通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空气震动波作为载体实现语音和语意编码的系统,它的编码单位是音节,每个音节由多个音素组成(辅音音素和元音音素的组合)。 为什么音节总数会影响语意输出的效率呢?因为这关系到每个音节位的语意编码空间大小的问题,它很象数字系统中二进制和十进制在每位表达空间上的差异。二进制在每个数位上只有两个数值(0和1),所以它每一位数值编码空间只有两个,或者说在这个数字系统中,它的每一位只能表达两个数值。而十进制的每一位可以有十个不同的数值编码空间。比如:十进制中的23在二进制中是10111,一个两位的十进制数要用五位二进制数来表达。同样的道理,某种语言中总音节个数就是该语言每个音节位的语意编码空间,它决定了该语言的语意输出效率。汉语普通话中有1200个左右不同的音节,这包括了四个不同的声调,否则就只有四百多个,而英语中不同音节的总数有近万千个,所以英语的语意输出效率就比汉语高的多。 当然另一个影响因素是速度,它的衡量单位是“音节数/时间”。计算机之所以处理数据的能力十分强大,是因为它的出入输出的速度极快(现在是二、三个G/秒),尽管它使用的是二进制。在语言上,比如日语,虽只有不到五十个不同的音节,比汉语少的多,但是日语的发音速度极快,据说是世界上最快的语言,它的速度比汉语快一倍以上(汉语因为有四声,必须充分发音才能识别,所以通常用时较多),50的二次方是2500,所以它的总语意输出效率还是比汉语高。 语意输出效率越高的语言也就越简练越明确细致,这个结论和我们通常以为的单音节语素的汉语表达简练的浅薄认识是不符合的,我们必须以科学为依据,所以和我们的常识相反,汉语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罗索的语言。当然这是在传递同等语意量的前提下,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短但语意不详,说了跟没说差不多,还不够猜的工夫。 第二个问题就比较复杂难懂了,它和中国人说话时内部的语音语意处理速度直接有关。近代语言认知学通过对婴儿的语言学习过程的观测,特别是使用录音机和录象机后发现,人类的语音语言的学习能力基本上是一种天赋(乔姆斯基的贡献)。一个婴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语言表达,而且词汇的丰富程度在四五岁时呈加发展。而人类也尝试教黑猩猩某些简单的语言表达,但它要学会一个意思的表达就要费很多时间去较。所以说,人类的语言能力不只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而是具有某种生物基础的天赋。也就是说,人类对语音和语意这种编码体系(语音语言)的获得能力是天生的,是任何一个正常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注意,这里说得是: 1。语音和语意编码体系; 2。语音语言的获得能力。 这和汉字汉语的语音输出速度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但在说明它的关系之前,让我再给你们两个概念: 1。以生理硬件条件为基础的本能是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它比人的思考速度要快,是一种接近于不需要经过思考的输入输出状态。 2。汉语是一种单音节的声调语素语言,也就是说,汉语的每个音节都可以是一个语素,具有某种语意,这点和英语及其它多音节非声调语素语言有很大的差别。 现在来说汉语的输出速度的问题。首先,因为语意的组合不属于前面说过的语音语意编码体系,它不是以人类的本能为基础的,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输出,它的处理速度比条件反射式的语音语意输入输出慢得多。而汉语是单音节的语素语言,它在双音节以上的复杂表达基本上都是语意的组合,而不是语音语意的编码,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才能完成输入输出的过程,所以速度比较慢。 常用汉语词汇中的语音语意定义字只有数千个,而英文中有百万个,普通人能掌握的就有几万个(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平均词汇量是四-五万),所以汉语在表达时需要经过思考去组合语意的机会远大于英语,所以汉语的输出速度就比英语慢。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一个著名教授或学者,在面对一个问题时的那种莙态,那个,那个,。。。。。半天说不出句完整的话来,因为他无法在短时间里组织出他希望表达的语意,特别是在希望表达比较复杂的语意时,更是如此。此外,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输出的语言也特别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因为思考的状态本身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干扰,我们也常见中国人一激动起来就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地讲不出话来,因为此时他不能冷静思考,所以他也无法正常输出语意。 中国人的语音语言的表达能力差,是和汉语的特点有关系的,而汉语的这些特点又是由于汉字这种不能在音素级别上拼音的音节文字所至,汉字才是限制汉语向多音节发展的罪魁。只有使用拼音文字,汉语才能真正走向多音节,否则我们只能修修补补。 常识往往和科学相悖,我们对汉字汉语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不科学的常识的,是似是而非的,汉语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罗嗦,词汇量非常小,表达非常模糊的落后语言,原因是因为我们使用的汉字是一种不拼音的表意文字的缘故。 | |
|
| |
jb1992222
帖子数 : 60 注册日期 : 13-01-21
| 主题: 回复: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周一 一月 21, 2013 4:41 pm | |
| --------------------------------------------------
用圣经解读汉字,汉字与圣经的巧合
在文字末发明以前,祖先把上帝创造的奥秘,经由口传给下一代,然后再经代代相传,而有文字的产生。因此,中国文字结构饶富深意,与圣经中之记载,更是完全吻合,这或许可以证明中国远古的祖先也是亚当夏娃的后代,所以圣经里创世纪的故事他们也知道。
●义=羊十我 我上面有羊,就是「义」人。原来手拿戈的「我」,不是义人,但有羊在我的上面后,即成为义人。为什麼我上面不是狗、马或猪,而是羊?此根据旧约圣经而来,人犯罪后要悔改,上帝命令杀一只羊,代替人死,使人变成义人(耶稣基督就是那只永远的「代罪羔羊」,唯有信靠顺服祂的人,其罪才能藉著羔羊的宝血得著赦免,也才能成为义人)。
●牺=牛+羊+秀+戈 将优秀的牛、羊杀掉,代替人的罪,就是牺牲。为什麼中国祖先没有用马、猪或狗作牺牲,而强调要用优秀而没有残疾的牛、羊作牺牲?这个思想不是从道教或佛教来,不是从孔子、孟子而来,也不是从那一位君王而来,而是根据上帝的命令而来。(利未记22:17-21)。证明中国祖先的思想与圣经的记载完全一致,敬拜上帝时,要宰杀优秀的牛羊作为牺牲。由此字思想证明中国祖先敬拜上帝。
●船=舟+八+口 为什麼舟加上八口,而不是七日或九口,就成为船字?根据旧约圣经记载,在洪水毁灭世界之前,上帝命令挪亚造方舟,使其一家八口获得拯救(创世记6、7章)。中国祖先造「船」字的思想,即可能源自於此。
●美=羊+大 大的羊此较漂亮,此较美。中国祖先为什麼有此思想,不是从道教或佛教来的,而是从旧约圣经来的;羊大的(没有残疾的、漂亮的),就是美。
●生=人+土 圣经清楚记载上帝用尘土造人,证明人是由土「生」的(创世记2:7)。有关人类的起源已经争论好几百年,各个学说主张,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唯独圣经明明指出人是由「土」生的,中国祖先造「生」字的思想,可证明中国祖先是敬拜上帝的。
●造=土+一+口+走 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造好后,随即吹了一口生气在人的鼻孔裏,使人成了有灵的活人,可以起来自由行走(创世记2:7)。由此可见,中国祖先所发明「造」字,与上帝的创造完全相符。这难道是偶然吗?是巧合吗?何种宗教有此说法?中国祖先将上帝创造的奇妙,经由口传,再代代相传后,而产生「造」字,证明中国祖先相信上帝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
●神=示+申 中国祖先对神的定义,认为能够启示人,赏赐各样福气给人的才是神。而「神」字正好蕴含以上两种意思,强调神一面是指示、启示及默示的神(祂可以启示、预言一、两千年以后的事);另一方面,神也是听人申告、申请及申冤的神。此外,「申」字也有赠送礼物的意思。由此证明中国祖先是相信有神的,并且认识是启示的神,也是接受人申冤及赏赐、祝福各样恩典给人的神。由此字证明申国人的祖先敬拜上帝。
●禁=林+示 两个木,加上示,成为禁字,为什麼不是一个木或是三个木?原来上帝指示伊甸园当中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以吃,也就是禁止的意思。(创世记2:9)
●婪=林+女 为什麼婪字下面用女,而不用男成牛、羊、马……等字,原来旧约圣经记载一个女人(夏娃)贪吃,吃了林中不该吃的果子。中国字有上万字,而以林加女两字构成婪字,当非巧合所致。证明中国祖先存有敬拜上帝的意思。并在造字的过程中获得上帝的启示。
●祀=示+已 从祀字的结构清楚看出,中国祖先曾获得启示,要在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敬拜上帝;这启示从何而来,不是从佛教,也不是从道教而来,而是从上帝而来。旧约圣经记载,上帝命令人於巳时宰杀优秀的牛、羊祭祀以赎罪(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间亦在巳时)。由此证明,中国人祖先敬拜上帝的思想,与圣经的记载完全一致。 | |
|
| |
| 语言七段雄文,汉语不是音素语言,语言学概论重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