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和义务教育普及率较低,是表面原因,真正原因是深色人种不行?外加达罗毗荼土著这种纯南人,更加惨,是不是?
现代华夏语逻辑问题
古语变成现代话,现代话也能变古语
现在教改关键和政改关键
教改关键在高校招生办法
政改关键在学生运动平反,与后邓时代切割。现可行办法深化私有,经济自由度指数飙升,发财机率倍增,群众关于落实公民权利所谓维权行为对政改稍微有点推波助澜。公民社会。
关于专业媒体这个被形容为第四权的问题有点意思
一信仰、二语言,即一宗教,二民族
自然而然很正常,还有文化比如古时候中日比中蒙亲,是文化的能量。。。民族的特点是语言相同,语言与民族性的关系,民族的灵魂在语言里。。。还有忠君,,,可考虑。
南人特别会装假,可以立刻恢复,马上又可以继续演,出戏快入戏快,像优质的水龙头,开关轻松自如。
没时间没空间,完全静止巨微都不变
月球记录地球,月球自转公转一样久,背面未解,大气录像
地心问题,空心
无恒法则,生无恒,灭\出生前也无恒?多维度空间,,,程式错误,宇宙变向,又是谁设计的,他为什么设计,他又是谁设计的?
人脑=有自我意识的电脑?人际=英特网?
地球翻过来南极在上面,北极在下面,南极大陆,突出,北极海洋,平整,所以整个球像电池,南极正极,北极负极,可惜形状不行,上面还有生物,所以更像一个腐烂的果子,南极是头,枝看不见,北极是尾,果子长满各种寄生虫,其中人类最厉害,是神造的,任务是猛烈繁殖和毁灭地球,再毁灭其他星球,可惜其他星球不是果子状?
比无限更大的是?怎么跳出无限?无限中出现有限算不算无中生有?空间,事物,有比较有对比才知有或无、存或空,道生一一生二其中的道分阴阳。。。
关于长生不老或永生的事情,各样形式,知道怎么永生不灭或变相不灭,自由意志的无限不循环,只会无限接近,但不是既定程式?
各种万能定律?
存灭都有自然道理,宇宙的合理性。
起码在工程领域,生物类将取代机械类?生物服务人类比机械服务人类更进步更关键?
暗物质存有总服务器?
民族性格
脑软硬件,脑科、思维科\心理,软件植入与训练
脑磁场,接脑电帽子、电线,或无线设备,意识搜索。
还有哪些没探到的领域,待挑战。
自己做,叫别人别做,即伪善
害死人受不受公家制裁?
兵器推演式的战略式游戏比如钢铁雄心、战争艺术还算可以
能玩到全球战争实验室更爽,加到游戏里面的军事参数和现实因素更多更逼真,既有真正兵棋推演的真实性又有游戏娱乐性过瘾的感觉,有意思。。。即时战术游戏有点意思。
作战趋势,体力→脑力?
技术时代、科学文化时代,人类下一轮进化,智力弱的被淘汰?或是被人道保留?自然保留?
认为因逻辑学与中国古代着重研究名实关系的名家学说有类似之处而得名。1824年乐学溪堂刊行佚名译的《名学类通》开其端。1900年严复开“名学会”,着手翻译《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演绎和归纳》著者约翰。穆勒),至1902年译成一半。他在此书的按语中说:“逻辑最初译本为固陋所及见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译,近日税务司译有《辨学启蒙》。日探,日辨,皆不足与本学之深广相副。必求其近,姑以名学译之”。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名学”命名的著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作为译名已不用,但仍有称中国古代逻辑学为“名学”的。
泛指中国古代的逻辑学说。在中国先秦时代,诸子各家的逻辑思想大都是围绕名实问题和正名问题展开的。孔子最早提出正名思想,但他主要把正名看作是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和根本任务。到了公孙龙和后期墨家才真正从逻辑的角度提出正名的原则。荀子集先秦正名思想之大成,总结了"制名之枢要",形成比较成熟的正名逻辑理论,从而使正名思想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
名学也曾作为西方逻辑的中译名之一。中国最早使用"名学"一词指称西方逻辑,是在1824年出版的《名学类通》的译著中。影响较大的是严复于1903年翻译的《穆勒名学》和1908年翻译的《名学浅说》。不少中国学者还以名学作为逻辑或中国逻辑史著作的书名,如:杨荫杭著的《名学教科书》(1903),屠孝实著的《名学纲要》(1925),胡适著的《先秦名学史》(1922)和虞愚著的《中国名学》(1936)等
nasa——银河系至少有170亿个“地球”
如果人类在宇宙间可能是唯一的,只有在地球上才存在,那么,地球本身的情形似乎并不如此,也就是说地球在宇宙空间并不是唯一一颗。原来,根据一些天文学家最新的推断,在广袤的宇宙间,我们的蓝色星球还有着数十亿个表姐妹。
佛朗索瓦佛雷森(Fran?ois Fressin)领导的哈佛大学天文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估计,在我们所生存的银河系,至少17℅的恒星有一颗同地球一样大小的行星伴随,它们的直径应该在地球的零点八倍或者一点二五倍之间。从这一推断出发,再加上考虑到整个银河系大约有1000亿颗恒星,那么,至少潜在的“地球”应该有170亿颗。
在最近在加利福尼亚举行的美国天文学界年度大会上,佛雷森解释了他们这一评估的根据主要是建立在2009年以来开普勒卫星所获取的天文资料上面。美国航天局发射的开普勒卫星的主要使命是追寻太阳系以外可能存在的行星,尤其是比较类似地球的行星。通过辨别行星经过它们的恒星周围时有规律地生发的微弱的日食现象,开普勒卫星发现了恒星周围存在的这类行星。开普勒此前已经通过同样的方法发现了2400颗备选的行星。在这次美国天文学界年度大会上,又公布了另外461颗新发现的行星。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们可以开始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70亿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听起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让人难以理解的天文数字。其实,天文学家在作出这一评估时仍然表现得十分谨慎。佛雷森的小组把目标集中在最靠近恒星的那些行星上。因为这类行星常常会遮住它们的恒星发出的光芒,因此也最容易被开普勒发现。而且,170亿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过于接近恒星的行星,这类行星甚至比太阳系的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还要近。它们的温度太高,应该说一切生物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另外,把那些远离恒星的行星也没有估算计算在内,那样做是非常冒险的。
哈佛天文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将在最近一期天文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 Journal)公布。他们的研究试图走得更远。他们观察到,“超级地球”,也就是比地球大出一点二五倍至两倍的行星,数量要更多。大约超过20℅的银河系的恒星至少有一颗这样的行星。大约还有同样数量的“微型海王星”,这类行星主要是气体构成,但其核心可能是岩石。相反,在类似的区域,纯粹的类似木星一样的巨大的气体组成的行星则很稀少,即使有也要比太阳系的气体行星小得多。它们更像是一种“放大的海王星”。大约只有3℅的恒星可能拥有这一类“放大的海王星”。只有其中5℅的这类行星非常靠近它们的恒星。
科学家们的另外一个发现是,岩石构成的行星并没有像地球一样“从一而终”,它们没有自己“更喜欢”的恒星,这一点完全推翻了目前的假设。围绕矮星和围绕如同太阳一样的恒星旋转的行星几乎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