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 FIRST-向日葵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JAPAN FIRST-向日葵

Japan-First 亚洲主义亲日论坛
 
首页欢迎页搜索Latest images注册登录

 

 万恶的原子弹

向下 
作者留言
毒鼠强
Samurai
Samurai



帖子数 : 66
注册日期 : 07-06-21

战国群雄
身份: 武将
经验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1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10/300)
健康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5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50/300)

万恶的原子弹 Empty
帖子主题: 万恶的原子弹   万恶的原子弹 Icon_minitime周日 三月 30, 2008 1:21 am

原子弹投向广岛后,爱因斯坦曾说:早知道会发生这种事,我当初宁愿做个鞋匠。

从广岛到纽约世贸大楼

作 者 John BERGER

美军轰炸阿富汗所造成的无辜平民死亡总数如今已相当于纽约恐怖攻击无辜丧生民众人数,或许我们可以因此以更宽广但同等悲悯的角度来省思这些事件,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蓄意杀害是否比盲目全面性的屠杀更罪恶更可怕呢?( 之所以使用«全面性 » 这个词语乃是因为美国自波斯湾战争以来即一直运用此种军事策略.) 我实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当我们亲身目睹惨状,在被 B-52 轰炸机所投下串串巨弹夷为灰烬的现场或纽约曼哈顿Church街窒人鼻息的浓烟断瓦中,所有这些道德性之比较或许将显得荒诞不伦.

从录像带所见之911事件影像随即让我回想起1945年 8月6日这天;就在那天夜里,我们欧洲人获悉广岛遭原子弹轰炸消息.

此二事件有著诸多相似处---一团火球自晴空万里的蓝天猛然而降,接著又是另一个,时间算得很巧,正值攻击目标城市民众出门上班,商家开店和学校开始上课之际;同样的灰烬断瓦残骸碎尸遍地之悲惨画面;同样地令人难以置信;一前所未有的新毁灭性武器令人们惊惶失措---- 为六十年前的原子弹,另为去年秋天的民航客机炸弹. 灾区举目所见均覆盖于一片厚厚的尘雾中.

此二悲惨事件之严重程度和历史背景当然有著极大差异. 曼哈顿的尘雾并不具辐射性;1945年原子弹投下时,美日已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 然而此二攻击事件却同具警示敌方企图.

无论所目睹为何者,人们心知世界从此已为之改观:打从那个晴空万里新的一天起,生命中无所不在之威胁已经产生了巨变.

于广岛和长崎所投下的原子弹正式宣告美国从此跃为全球首要军事强权. 911恐怖攻击事件则正式宣告此一强权之本土并非万全堡垒. 此二事件均标示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小布什总统于 911事发后之报复行动---« 反恐怖主义之战 »,先名为« 无限正义之战 »,又号为« 不可动摇的自由之战»---曾引发许多评论分析,但其中最尖锐且忧心忡忡者均出自美国公民. 对***府决策阶层之异议人士贴上莫虚有的反美指控实与吾人所质疑之华府政策同属短视之见. 与我们见解一致的反美美国公民实际上不胜其数.

支持小布什总统政策的美国公民当然亦为数不少,其中包括六十位知名知识分子. 他们最近签署发表了一则宣言,文中阐明何谓« 正义»之战, 并特别强调为何美国军事介入阿富汗的« 不可动摇的自由之战 » 以及« 反恐怖主义之战» 乃是出师有名(注一).

根据他们的定义,所谓 « 名正言顺» 或 « 合乎正道 » 之战乃是以捍卫无辜对抗邪恶为任之战. 他们引述了圣 奥古斯丁,并接著说,如是的正义之战应尽可能尊重平民免于战害之人权.

细读此一无心的宣言 (事实上,宣言撰文者为文时当然既非即兴亦非无心.),不免令人唤起一群皓首饱学的专家之聚会,会场所在有著万卷藏书供参阅(或许还有豪华泳池供休会时健身之用);他们有的是时间可以细思论辩,然后达成共识拟具最后论断.

又不免令人想象此一专家会议是于某一神秘的六星旅馆召开,位于一广阔的公园,四周高墙耸立,只能以直升机进出,且处处设有保安和警卫检查哨;其内之思想大师们完全与外界当地民众隔绝. 这是个不容任何巧遇的场所. 结果:旅馆高墙外曾发生的历史真相和世界现况均被视为微不足道. 此正是一个倍受保护,与外界隔离的富豪观光客之伦理道德观.

让我们再回到1945年夏天. 当时日本六十六个最大城市均已遭美军烧夷弹轰炸摧毁. 单于东京市就有一百万人无家可归,十万平民丧生. 引用负责烧夷弹轰炸计划的美军将领Curtis Lemay之语,无辜平民被大火« 活活烧烤烹煮至死 ». 当时罗斯福总统之子也是其亲信幕僚的小罗斯福即曾表示,« 轰炸攻势必须继续,直至半数日本人民遭铲除为止. » 同年7月18日,日本天皇致电继任罗斯福的杜鲁门总统,再次向美方提出和平请求. 电报内文不详.

原子弹轰炸广岛前数日,美国海军副总司令Arthur RADFORD大声疾呼道:« 日本将成为无城市的国家,一个游牧民族.»所投下之原子弹落于广岛市中心的一所医院,十万人瞬间丧命,其中95% 为平民;另有十万人则因辐射污染经长年煎熬后而死亡.

杜鲁门总统于事后对全国宣布:« 十六小时前,美军于日本首要军事基地所在的广岛市投下了一枚原子弹.»

一个月后,一则首度未遭官方过滤的报导 (多亏勇敢的澳大利亚新闻记者Wilfred Burchett先生之笔) 描述了记者于广岛市一所高级医院所目睹的各种人间地狱惨状.

当时负责曼哈顿计划(美国原子弹研究和制造之军事计划) 的主任Leslie Groves将军即迫不及待地对国会保证道:原子辐射污染 « 并不会造成极剧的痛苦»;事实上,« 这是一种很舒适的死亡方式».

1946年美国针对其轰炸战略所作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 即使美军未动用原子武器,日本终究还是会弃械投降的.»

以上简短历史描述当然会遭过度简化之讥. 曼哈顿计划始于1942年,时逢希特勒侵略战告捷颠峰. 德军极有可能领先制造出第一枚原子弹. 然而当美国决定于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时,此一威胁已不复存在. 因此,美国此一决定应从日军于东南亚之侵略暴行以及1941年12月 珍珠港偷袭事件之历史脉络来解释. 一些美国将领和参与曼哈顿计划之科学家均曾力图劝阻杜鲁门总统放弃或延缓此一重大决定.

无论各历史功过论断如何,吾人实不能将日本于1945年 8月14日之无条件投降 (事实可非如此) 称庆为众所亟盼之大胜利. 此一事件核心笼罩著沉重的焦虑与盲目无知.

上述简短的历史陈述乃为突显那六十位聚处神秘六星旅馆的美国思想大师们是何等无视于其本国史实,同时亦是为了提醒世人,从那些处于美国势力范围之外的人之观点来看,美国军事强权地位始自1945年,其所借助的乃是无远弗届的盲目,毫不留情且无知的武力展现. 当小布什总统自问道:« 世人为何如此憎恨我们?» 时,他理应省思上述史实. 但是他怎么可能如此做呢?他乃是前述六星旅馆聚会的首脑之一,而且会长留此一宝座的.

附 注

注一:详宣言 « 来自美国的一封信,为何而战» 法国世界日报,论坛版,2002年2月15日,及 « Walzer教授论反恐怖主义东征之战», Le Monde Diplomatique, 2002年 5月.


由神国大日本于周日 三月 30, 2008 1:23 am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返回页首 向下
毒鼠强
Samurai
Samurai



帖子数 : 66
注册日期 : 07-06-21

战国群雄
身份: 武将
经验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1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10/300)
健康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5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50/300)

万恶的原子弹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万恶的原子弹   万恶的原子弹 Icon_minitime周日 三月 30, 2008 1:22 am

原子彈轟炸長崎慘狀 60年前麥克阿瑟禁刊報導曝光

一本描述日本長崎在二次大戰遭美軍原子彈轟炸後慘況而遭禁的書,20日由日本媒體首度披露,這本由美籍記者潛入長崎所做的第一手報導,描述當時世人還不知道的輻射污染後遺症「X疾病」在長崎肆虐的狀況。

這本書由美國記者魏樂所寫,他在長崎遭原子彈轟炸後,於1945年9月初,與一名當時的芝加哥郵報記者潛入長崎,是當時第一個進入長崎的外籍記者,記錄了原子彈對人類造成的慘狀實錄。

不過這本書當時被美軍禁止,一禁就是六十年見不得天日。

1945年9月8日的報導中,魏樂寫到,他走過這個「戰爭廢墟」城市,找到支持美國電台報導所稱輻射污染後遺症的證據。

在轟炸過後一周,長崎雖然然有數千人被燒死,但是困擾醫師的卻是「神秘的『x疾病』」,這種疾病在轟炸過後一個月仍然造成許多日本人,以及從監獄獲釋盟軍士兵生病或者死亡。

書中寫著:「三菱兵工廠被夷平的廠房廢墟揭露了原子彈對鋼鐵和石塊所能造成的摧毀力量,但是原子彈對人的血肉之軀造成的傷害,卻隱藏在長崎市區的兩家醫院中。」

魏樂在醫院中看見一名婦人「躺在病床上呻吟,嘴吧被燒黑,看起來很僵硬,不能說話」,她的腿上和手臂都是紅點。

其他人則有發高稍,白血球和紅血球細胞下降,喉嚨發腫,疼痛,嘔吐和拉肚子,或者有內出血或者掉髮等當時還不為世人所知的輻射污染後遺症。

9日,魏樂與一名日籍醫師和X光放射線專家會面,他們認為,美軍投下的那顆原子彈,讓長崎居民遭到高劑量的貝塔和迦碼射線傷害,但是當時沒有人敢肯定的說,魏樂在書中記載著「原子彈特有的『疾病』無法治療,因為從未診斷上從未見過,而這種疾病現在還在這裡一直奪走人命。」

美軍在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長崎有7萬人喪生。

原子彈也迫使日本隨即在當年8月15日向盟國投降。

魏樂的第一篇報導記載日期是1945年9月6日,不過,第一篇送交美軍檢查時,就激怒了麥克阿瑟將軍,親自下令查禁此書,送交審查的原稿也未歸還本人。

魏樂在2002年過世,他的兒子安東尼去年夏天在魏樂位於義大利羅馬的住家找到這本書的原稿,總共有兩萬五千多字,75頁,加上20多張照片。

安東尼接受每日新聞訪問時說,他認為,美軍當時急欲封鎖有關輻射污染所導致疾病的報導,而他父親當時的文章有可能改變美國民意反對製造核彈。

魏樂採訪過二次大戰歐戰新聞,中法戰爭,以及中東,非洲和蘇聯的戰爭新聞,曾獲得普立茲獎,2002年過世時95歲。

安東尼打算為父親出版這本書。
-------------------------------
這本書我想也不會在美國上市
返回页首 向下
毒鼠强
Samurai
Samurai



帖子数 : 66
注册日期 : 07-06-21

战国群雄
身份: 武将
经验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1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10/300)
健康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5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50/300)

万恶的原子弹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万恶的原子弹   万恶的原子弹 Icon_minitime周日 三月 30, 2008 1:22 am

美國核武器事故大揭秘

當西方媒體特別是美國人把俄羅斯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沈沒事件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誰也不知道美國政府卻對從50年代開始到最近發生多起千鈞一髮﹑可怕程度遠勝於“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件的極度危險核事故實施了最嚴密封鎖。美國人慣用的殺手鐧就是把這些特別重大的核事故一律冠以“最高國家機密”﹐而且這種做法居然是越用越爽。那麽﹐美國的“最高國家機密”究竟是什麽﹖美國核武器事故真相如何﹖世界有多少回因美國核事故走到危險的邊緣﹖11月2日出版的美國權威核武器雜誌《原子科學家公報》刊登了美國科學家協會政府機密專案主任史蒂夫-阿爾弗雷德撰寫的重磅調查報告。

美國的核武器事故幾次把歐洲盟國推向毀滅的邊緣

英國媒體不知道﹐當他們狂炒“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件﹐對俄羅斯政府出於保密的無奈而謹慎實施救援百般指責的時候﹐美國的核武器事故卻幾次把英國推向毀滅的邊緣﹐但美國政府和軍方卻把這些事故深鎖在保險櫃裏﹐從來不讓外界知道。其中最驚人的幾次美國核武器事故是這樣發生的﹕

1958年2月﹐英國紐伯里“格林漢姆·科曼空軍基地”﹐一架美國空軍B-47重型轟炸機在起飛不久因發動機突然發生故障﹐不得不把兩個各裝著1700加侖高爆航空燃油的備用油箱從8000英尺高空緊急抛下。然而﹐兩個油箱沒有抛出安全區﹐卻在另一架攜帶原子彈的B-47轟炸機後面爆炸﹗沖天的大火整整燃燒了16個小時﹐引爆了其中一枚原子彈的高爆炸藥﹐炸毀了緊挨著停放的另兩架同樣攜帶有原子彈的轟炸機﹐兩名飛行員死於非命﹐重傷8人。最可怕的是﹐三架重型轟炸機上攜帶的近十枚原子彈差一點被引爆(原子專家估計﹐如果這些原子彈全部被引爆的話﹐那麽英倫三島將不復存在)。

雖說這些原子彈最終萬幸地沒有發生爆炸﹐但原子彈被破壞時抛出的放射性物質﹐包括濃縮鈾卻被炸得滿基地都是﹐清理人員後來在基地外還找到了整整20克的濃縮鈾﹗在最危險的關頭﹐附近的一個機庫也遭嚴重損壞﹐救援人員不得不把機庫裏的其他轟炸機全部推倒在地﹐以防大火産生的炙熱再引爆這些飛機。這場大火最後還是自己熄滅的﹐空氣中怪異的氣味好幾天不散﹐該基地順風方向的一個英國城鎮後來癌症的發生率突然暴升。美國空軍從來不承認這起特大核武器事故。

實際上﹐早在這起事故發生兩年之前﹐也就是1956年﹐美國空軍和英國國防部就曾達成一份絕密備忘錄﹕一旦駐英國的戰略轟炸機發生事故﹐堅決否認事故中涉及核武器﹗直到2000年﹐英國政府在談到這起事故的時候仍只是說﹕一架執行演習任務的美國B-47轟炸機在滑行的時候撞到另一架停著的B-47轟炸機上﹐造成了重大事故。至於大火和核武器只字未提。

1961年1月16日﹐英倫三島再經核恐怖。駐英國的美國空軍“快速反應部隊”一架F-100戰鬥機在試啓動發動機的時候突然起火﹐當時這架戰鬥機上攜有用以對付前蘇聯的一枚熱核武器。在最可怕的時候﹐大火團團包圍了機身中部裝載有原子彈的彈艙﹐在大火被撲滅前﹐原子彈艙被燒得變了形﹗美國空軍後來在一份絕密的事故報告中聲稱﹕“一旦這枚原子彈發生意外爆炸的話﹐那麽英國將面臨著一場日本廣島式的核災難﹗”

1961年10月中旬到1962年8月之間﹐義大利至少四次經歷美國核武器的死亡威脅――攜有140萬噸當量熱核彈頭的“邱比特”導彈在義大利美軍基地內遭雷電閃擊。在每次事故中﹐熱核導彈的電池均被啓動﹐在其中兩次更嚴重的事故中﹐輻射氣體滲入核彈頭的部件﹐實際上部分啓動了核彈的爆炸程式﹗直到第四次事故發生後﹐美國軍隊才開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所有導彈基地架設避雷針﹐但美國國防部直到今天仍把四次事故的資料列爲最高機密。

1977年11月28日﹐一架攜帶核武器的美國陸軍CH-47直升機在德國基地起飛﹐因1號引擎突然著火墜毀﹐飛機最後墜入離起飛現場200至300米遠的樹林裏﹐核武器沒有受到嚴重損壞﹐但美國政府仍對此事件守口如瓶。

核武器事故是怎樣被隱瞞的

實際上﹐上面提到的發生在歐洲的美軍核武器特大事故只是美軍核武器重大事故中“冰山一角”而已﹐多數的美軍核事故都被美國政府和軍方有意隱瞞了。

根據美國國防部絕密報告――《1950年至1980年涉及美國核武器事故簡報》的內容透露﹐在短短30年間光是被列爲“斷箭級”的核武器事故就多達32起﹗所謂的“斷箭級”核事故是美軍最嚴重的核武器事故﹐包括核武器丟失﹑核武器著火﹑核武器誤射﹑核武器高爆炸彈誤引爆﹐而次一級的核武器事故代號分別爲“折矛”﹑“鈍刃”和“空箭筒”。而1981年的核事故則分爲兩類﹕一類是不得不公開的核武器事故﹐另一類是放射性物質溢出美軍基地範圍的事故﹐這些核武器事故既有發生在美國本土的基地﹐也有發生在某國的美軍基地。每次發生事故的時候﹐只要放射性物質不超出美軍基地﹐美國人就掩而不說﹐比如說1981年發生的核武器事故中﹐至少有7起直到今天仍沒有公開。能瞭解美國核武器事故真相的恐怕也就只有美國總統了。據透露﹐甘迺迪總統1961年曾接到國防部報告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美國先後發生60起核武器事故﹐其中最嚴重的兩起是誤射兩枚“裝有核彈頭的防空導彈”﹗

到了90年代﹐美軍發生的重大核武器事故的次數就更加驚人了﹕從1965年至1977年﹐僅美國海軍就發生383起核武器事故﹔1985年﹐美國總審計署的一份絕密報告解釋說﹐1965年至1983年﹐美國核武器特大事故發生了233起﹔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秘密報告更加驚人﹕1950年至1968年間﹐美軍核武器事件或者事故總次數高達1250次﹐其中272次爲特大核武器事故﹐包括數起核武器炸彈被引爆的千鈞一髮的事故。在這272起特大事故中﹐107枚核導彈或者原子彈在儲存﹑組裝或者裝載的過程中突然落地﹐彈體損毀﹔48枚核彈頭在發射台或者發射井中突然脫落﹔41枚原子彈與裝備其的飛機一同墜毀﹔26枚核彈頭在儲存﹑組裝或者裝載的過程中在其容器內發生事故﹔24件核武器被飛機或者艦艇誤射或者誤投﹔22件核武器在地面運輸過程中運輸工具發生交通事故﹔4件核武器被撞壞。

1988年至今的情況也不比當年好到哪里去﹐至少發生了96起核武器事故﹐事故的危險程度從彈體外部撞壞到高爆炸藥被引爆不等。這些核事故無一例外地被隱瞞了﹐而隱瞞這些事故的手段就是把它們列爲美國“最高國家機密”。

“最高國家機密”成了掩蓋重大核武器事故的擋箭牌

美國政府和國防部之所以能把如此之多的重大特大核武器事故捂得個滴水不漏﹐就是因爲他們屢屢拿出所謂“最高國家機密”的擋箭牌。

美國自稱是世界上最公開的政府﹐其基本保證是美國憲法﹐而且隨著媒體的日益發展﹐美國更是以“最公開政府”自詡。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獲得美國有關資訊也越來越容易。然而﹐美國也是世界上最詭秘的政府﹐由於其龐大的軍費開支和情報機構﹐美國政府産生的新機密和秘密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多﹐光是1999年就新産生8038592個“國家機密”﹐比1998年增長了10%﹐而“最高國家機密”也有3846個﹐相關的保密費用高達50億美元。

美國政府現在所用的“最高國家機密”體系仍基於冷戰初期杜魯門總統頒佈的第一份《非軍事機密保密行政令》的內容﹐而有關核武器情況的保密法案則仍是1954年制定的《原子能法案》(處理李文和一案也屢屢動用這兩件法寶)。實際上﹐這些“最高國家機密”並非都是真正的美國國家機密﹐它們應該被分爲三類﹕

真正的最高國家機密﹕

如果這類情報被公開的話就會真的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並且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這類機密具體包括﹕先進軍事技術及設計方案﹑必須利於外交和軍事行動的情報﹑公開後嚴重損害美國公民利益的情報等。

政治最高國家機密﹕

出於政治需要故意使用保密手段﹐比如說以“最高國家機密”爲藉口防止情況外泄後會對美國政客或者政府造成無法挽回的尷尬事或者醜聞。比如說美國曾把進行過人體輻射實驗列爲“最高國家機密”﹐以免曝光後引起公憤和影響美國政客的形象。再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寫信批評美國的導彈防禦技術﹐也一度被列爲“最高國家機密”﹐以防美國總統克林頓丟臉。

機構的最高國家機密﹕

這是美國政府各機構爲了掩蓋其過失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一旦這些事情曝光後又會影響美國這些機構的形象﹐所以乾脆把它們一律打上“最高國家機密”的字樣﹐核武器事故就屬此類﹗

正是鑒於這種情況﹐美國公民和社會團體現在已經開始強烈呼籲改革這種體制﹐以減少政府或者官僚們以此爲擋箭牌向公衆隱瞞真相。 
返回页首 向下
毒鼠强
Samurai
Samurai



帖子数 : 66
注册日期 : 07-06-21

战国群雄
身份: 武将
经验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1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10/300)
健康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5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50/300)

万恶的原子弹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万恶的原子弹   万恶的原子弹 Icon_minitime周日 三月 30, 2008 1:23 am

原子彈研發的始末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界全力配合戰局的發展投入核武器的研發,揭開核武競賽的序幕。1945 年原子彈在廣島、長崎上空爆炸,殘殺了數十萬人命,堪稱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為浩劫。距大戰結束已屆 61 年的今日,回顧這場核武發展的歷史過程,帶給人類無限的省思與啟示,也留下無盡的爭議。本文依原子核的基本認識、原子彈的原理及研發經過等3方面,介紹原子彈發展的始末。

原子核的基本認識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電子所組成,而原子核又由質子與中子所組成。質子與中子統稱核子,質子帶正電,中子則不帶電,一個原子的原子核內質子的數目和核外電子的數目相等,這數目稱為這原子的原子序。因為核外電子的結構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所以原子序決定它是哪一種元素,以及在化學周期表上的位置。

原子核中質子與中子的總數稱為質量數。原子核的符號是在元素符號的左下角註明原子序,在右上角註明質量數,如
92U235
代表質量數是 235 的鈾原子核。若兩原子的原子序相同,但質量數不同(原子核內所含的中子數目不等)時,我們稱這兩種原子為同位素。同位素的化學性質相同,位於周期表上的同一位置,若僅用化學方法是難以把同位素分離開的。

原子核內的質子都帶正電,為什麼這些質子集中在非常小的空間內,卻不會因電的排斥力而分散?其原因是,原子核內任何兩個核子之間,當距離小於原子核的半徑(約 10−15 公尺)時,尚有另一種稱為核力的相互吸引力。核力是一種非常強大的短程作用力,相吸的核力遠較相斥的電力為強,使質子和中子能聚集成穩定的原子核。由於核子間的核力遠大於核外電子之間的電磁力,因此核反應所釋放的核能,就比一般化學反應所釋出的化學能大上數百萬倍,核能的威力實在大得驚人。

自然界有些元素的原子核結構天生就不穩定,會自發性地放射出微小的 α 或 β 質點,而蛻變成另一種元素,或者放射出 γ 輻射線。α、β 或 γ 射線對生物都具殺傷力。

我們也可用人工方法,以微小而快速的粒子為射彈,去撞擊原子核,使它因為受到刺激而轉變成另一種原子核,這種方法稱為「人工蛻變」。例如西元 1919 年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1908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被稱為近代物理之父或核子物理之父)首次以 α 粒子撞擊氮原子,而產生質子及氧原子核。所有自然蛻變與人工蛻變統稱為原子核反應,任何一種核反應前後,原子序總合不變,質量數的總合也不變。利用核反應可把某一元素轉變為另一元素,雖然人類「點石成金」的夢想還未能實現,但在努力的方向上已露出曙光。

核分裂與連鎖反應

在核反應中有一類反應受到科學家極大的重視,稱為核分裂。1930 年代初期,義大利物理學家安瑞可.費米(Enrico Fermi, 1901-1954)首次發現一個鈾原子核受中子撞擊後,會分裂成兩個大小相差不多的原子核,他也因為這項發現而於 1938 年獲頒諾貝爾獎。西元 1939 年,德國科學家哈恩(Otto Hahn)以中子撞擊鈾 235(U235)原子核,發現它不僅會分裂,同時還會產生 2 ~ 3 個中子。

關於 U235 的核分裂反應有兩項重要發現,其中之一是原子核分裂時,會放出巨大的能量,這能量源自核分裂後的總質量小於分裂前的總質量,這些減少的質量便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這一事實與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中,質量與能量是可相互轉換的道理相呼應。質能互換的公式是:
E = mc2
式中 E 是能量,m 是質量,c 是光的速度。按這公式計算,一公克質量的減少可產生的能量是 9 × 1013 焦耳,相當於燃燒三百萬公斤煤所放出來的熱,也相當於二千五百萬度的電能,這電能足以供給三千五百用戶一年內的電力需求。經測量,一個鈾 235 原子的核分裂反應所放出的能量是 3.2 × 10−11 焦耳,依此估算,若一莫耳的鈾原子(6 × 1023 個鈾原子共 235 公克)都分裂時,可得到 1.93 × 1013 焦耳能量,這能量相當於四、五千噸黃色炸藥爆炸的威力。

若比較核分裂與燃燒反應,更能體會核分裂所產生的驚人威力。以甲烷為主要成分的天然氣燃燒為例,燃燒一莫耳的甲烷僅可產生 213 千卡的熱能,約 9 × 105 焦耳,而一莫耳的鈾原子分裂所產生的能量是它的千萬倍。

另一重要發現是一個鈾 235 的原子核受中子撞擊而分裂後,會產生 2 ~ 3 個中子。在一塊鈾材料中,如果能使第一梯次分裂出來的中子再撞擊其他鈾原子核,引發第二梯次核分裂,便可產生更多的中子,又可利用這些中子再引發另一梯次更多的核分裂。如此下去,則每梯次核分裂的規模就呈指數函數增加,可持續到所有鈾 235 耗盡為止,我們稱這一系列連續性的反應為連鎖反應。

連鎖反應蔓延的速度非常快,一塊幾公斤的鈾原料在百萬分之一秒內便可反應殆盡,瞬間產生數百萬度的高溫與高達數十萬個大氣壓的壓力,其威力形同一場毀滅性的爆炸。

核料製造武器的條件

要把鈾 235 的核分裂連鎖反應應用到武器的製造上,有兩項基本的條件必須滿足。第一個條件是須採用高純度鈾 235 為核燃料,純度越高,則每梯次核分裂所產生的中子越不會被雜質吸收,中子撞擊到鈾 235 的機會便越大,就可產生蔓延較快的連鎖反應。

另一個重要的條件是所用鈾料的量必須大於臨界質量,如果小於臨界質量,鈾料的體積不夠大,則中子在其行進路徑上,尚未撞到任何鈾 235 原子核之前就已逸出鈾料的邊界之外,而沒有足夠數量的中子可引發連鎖反應,每梯次核分裂所產生的中子數會逐漸減少,分裂反應的次數也跟著逐漸降低,終至「熄火」。若鈾料大於臨界質量,則每梯次核反應的次數會逐次增加,連鎖反應便可發生。

1942 年費米在芝加哥大學組成一研究團隊,這個團隊深信把足夠的鈾放在一起,並控制在適當的條件下,應該可以產生持續不斷的核分裂反應。於是他們利用芝加哥大學斯特格體育場西側看台下的手球場,設計與安裝了一座核反應爐,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在 1942 年 12 月 2 日,核反應爐終於持續了 28 分鐘的連鎖核反應。這是一項劃時代的實驗,它的成功象徵核能時代的來臨。

原子彈核料的提煉

製造原子彈的最大難題在於核料的取得,已知可以產生連鎖核分裂反應的核料有鈾 235 與鈽 239 等元素。就鈾235的取得而言,令人洩氣的是,在自然界的鈾礦中,只有 0.7% 是鈾 235,其餘是鈾 238。由於鈾 238 只會吸收中子而不會造成核分裂,因此鈾 238 的存在有礙鈾 235 連鎖反應的進行。若要使大規模核分裂發生,必須自鈾礦提煉出高純度的鈾 235。

以核能發電廠所需的鈾燃料為例,鈾 235 的濃度須提高到 3 ~ 5%,至於原子彈所需的核料,鈾 235 的濃度更須提高到 90% 以上。兩者對濃度的要求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是因為原子彈是要把能量瞬間釋放出來,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力。而核能發電廠的要求是讓能量在掌握下,以穩定的速率緩慢釋放,才能配合用戶的需求。因為兩者的要求不同,所需的純度也就不同。

要從天然的鈾礦把鈾 235 的純度提高到 90% 以上,可是個極為困難的挑戰。因為鈾 235 與鈾 238 都屬同一種元素,兩者化學性質完全相同,因此無法以化學方法加以分開。欲大量提煉只得靠兩同位素在質量上的差異,利用物理的方法來分開鈾 235 與 238。

常用的分離過程是先使鈾礦與氟反應,生成氣態的六氟化鈾(UF6),再利用這兩種同位素的 UF6 氣體因質量不同所導致的擴散速率差異,把氣態六氟化鈾區隔成鈾 235 含量較多與較少的兩部分。分別取出純度不同的這兩部分後,再就每一部分進行另一回合的擴散區隔,如此經歷非常多次的擴散步驟,才能提煉出 90% 以上高純度的鈾 235。

利用氣體擴散以區隔同位素的方法,使提煉鈾 235 的進度極緩慢且價格昂貴。曼哈頓計畫曾在田納西州橡樹嶺設立了分離 U235 的氣體擴散工廠,這工廠在二次大戰期間僅生產了約 50 公斤的 U235,只夠一枚原子彈所需。後來這顆原子彈就直接投入戰場,連事先應該做的核子試爆都因苦無核料而作罷。

就鈽 239 的取得而言,雖然鈽 239 不存在於自然界,卻可在核反應器中利用鈾 238 為原料,經過一系列核反應後生產出來。因此鈽 239 是一種人造的元素,它的半衰期是二萬四千年,非常穩定,但當鈽吸收一中子後,就會發生核分裂並釋出中子,與鈾 235 的核分裂反應非常類似。

核反應爐所用的原料中含有大量的鈾 238,因此核能電廠的反應爐是製造鈽 239 的最佳場所。又由於鈽與鈾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元素,化學性質迥然不同,因此從核反應爐的燃料中取得鈽就比較簡單,只要利用化學方法便可把鈽從鈾中分離出來,其困難度遠低於自鈾 238 中分離出鈾 235。二次大戰末期在華盛頓州亨佛所興建的核反應爐,就是專為生產鈽 239 而建造的。曼哈頓計畫所製造的三顆原子彈中,兩顆以鈽 239 為核料,另一顆以鈾 235 為核料。

原子彈的構造

原子彈含核料、中子源、炸藥、起炸裝置和彈殼等5部分。原子彈設計的最大關鍵是,在備用狀態時炸彈內的核料不能比臨界質量大,必須化整為零,分散成數塊安置在彈殼中。當要它爆炸時,再化零為整把這些分散的數塊合併成一塊大於臨界質量的整體。

鈾原子彈內有大、小各一塊的鈾核料,其中任何一塊都小於臨界質量。較小的一塊鈾做成圓柱體,內部裝有中子源,較大的一塊做成圓球體,但沿其中心線挖空一圓柱,這個空缺的尺寸剛剛好可讓較小的一塊鈾塞入以構成一實心圓球,若兩者合成一圓球,核料的質量就會大於臨界質量。欲引爆原子彈時,以化學炸藥的爆炸力把鈾圓柱射入鈾球,二者瞬間結合成實心球體,其質量達到臨界質量,在中子的澆淋下,便引發連鎖核分裂反應。反應可在不到幾分之一秒的瞬間內完成,產生巨大的爆炸,同時釋放出大量的光、熱與輻射。

鈽原子彈的中央有一球狀的鈽核料,內部含中子源,鈽的四周裝置化學炸藥。引爆時,化學炸藥爆炸所產生的巨大內向壓力,可向內壓擠鈽,使鈽達到臨界質量以上,連鎖核分裂反應於是產生,瞬間產生威力極為猛烈的爆炸。

原子彈問世的經過

原子彈研發時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萌生了製造原子彈的念頭,原子彈的問世左右了戰局,兩者交互影響,交織在同一套歷史脈絡中。在這一歷史的足跡中,我們可以看到核能與核武研究快速成長的來龍去脈。原子彈問世經過的大事年表如下。

1932 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兌克(James Chadwich, l891-1974,193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發現中子。由於中子不帶電,不受原子核所帶正電的排斥,可輕易擊破原子核。中子被發現後,立刻成為原子核研究的最佳利器。

1934 年費米以中子為射彈,撞擊許多元素,當他以中子撞擊鈾時,赫然發現其反應方式與當時熟知的核蛻變迥然不同。

1938 年居禮夫人重複中子撞擊鈾的實驗,她認為得到的裂片可能是原子序 57 的元素,提出鈾 235 所進行的反應是分裂式的看法。

1939 年德國政府下令禁止捷克斯拉夫出售鈾原料,並暗中開始進行核武器的研發,這一舉動引發居留美國的科學家對德軍的戒心。

1939 年 10 月,愛因斯坦上書羅斯福總統,提出納粹德國企圖研發原子彈的警告,呼籲政府應密切重視當時科學界核分裂研究的進展,並應編列經費支援核分裂的研究,勿讓德國搶先。但並未立刻獲得政府的重視,官方的回應只是開了一次會並提交一份委員會報告,便告結案。

1940 年科學家發現以中子撞擊鈾 238,鈾 238獲得一中子後會再經歷一系列的核反應,產生人造元素鈽。

1941 年科學家實驗發現鈽原子受中子撞擊後會分裂並再釋出中子,其行為類似鈾 235 的核分裂反應。

1941 年 10 月,科學界終於說服羅斯福總統採信以核分裂製造武器的可行性,撥發巨款投入製造原子彈的研究工作。

1941 ~ 1943 年,哥倫比亞大學一批物理學家從事鈾的氣體擴散實驗研究。

1942 年 10 月,美國官方正式啟動核武發展計畫,投入 50 億美金的經費,成立曼哈頓計畫,由格洛夫斯將軍領軍,並挑選具領導長才的理論物理學家歐本海默擔任科學部門的主任,負責設計與建造核子武器。計畫團隊網羅了許多頂尖的科學家,諸如波爾、查兌克、傅瑞許、費米及費曼等一時之選。實驗室場址選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裡的一處偏僻高地上,稱為洛薩拉摩斯實驗室,實驗室規模非常大,工作人員達數千人,計畫的分工很細,當時工作人員能知道計畫全貌的人寥寥無幾。

1942 年 12 月,芝加哥大學費米領導的研究團隊建造全球第一座核反應器,首次做出可自行持續的連鎖反應,這實驗的成功對美國研發原子彈注入一劑強心劑。

1943 年美國陸軍於田納西州橡樹嶺建造分離鈾 235 與鈾 238 的氣體擴散工廠,工廠規模宏大,單為了容納成千上萬個擴散器,建築物本身就長達 800 公尺、寬 200 多公尺。二戰期間,這工廠總共提煉了 50 公斤高濃度的鈾 235。

1945 年夏天,提煉出來的鈾 235 數量已達製造一顆鈾原子彈的需求量。

1945 年 5 月,提煉的鈽核料已夠製造一顆鈽核彈來進行臨界質量的核爆試驗。

1945 年 5 月 8 日,德軍投降。雖然德國的核武威脅宣告解除,但美國卻沒有因此而中止原子彈的研發。由於仍處於與日本的激烈作戰中,原子彈計畫照常進行。

1945 年 7 月 16 日,史上首次核彈試爆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試驗成功。這顆綽號「瘦子」的原子彈以鈽為核料,引爆後發出一道眩目閃光與一陣駭人的 10 億度高溫,一團巨大火球升上八千公尺高空,把沙漠燒成焦土,甚至連美國西部幾州都聽到巨大的爆炸聲響,其驚人的威力遠超出人們的想像,與二萬噸黃色炸藥相當。

1945 年 7 月 26 日,杜魯門下令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1945 年 8 月 2 日,廣島被美軍選定為原子彈襲擊的目標,這項決定是基於兩項考量。第一、美軍想了解原子彈爆炸所造成的殺傷力,當時廣島是未曾受到美軍傳統炸彈轟炸的少數城市之一,因此若以原子彈襲擊廣島,原子彈的威力能明確地測量出來。第二、廣島是日本的重要港口與軍事司令部,是戰略目標。

1945 年 8 月 5 日,美軍伊諾拉‧蓋 B29 重型轟炸機完成原子彈的裝載作業。這顆原子彈綽號叫「小男孩」,由鈾 235 做成,整顆炸彈總重四萬四千公斤。這顆鈾彈威力與一萬二千噸的黃色炸藥相當,或相當於四萬四千顆傳統炸彈同時爆炸的威力。

1945 年 8 月 6 日上午 9 點,伊諾拉‧蓋轟炸機飛抵日本廣島,在上空六英里處投下「小男孩」原子彈,43 秒後原子彈在 450 公尺高度的上空爆炸,立刻造成一團巨大高溫火球與滾滾蕈狀塵霧。火球亮度比太陽高 10 倍以上,蕈狀雲向空中捲起約一萬三千公尺,位於火球正下方戶外的民眾瞬間被蒸發,連遺骸都看不見,方圓一公里內的居民完全被燒死。

爆炸同時引發衝擊波向四面八方傳開,衝擊波所經過的地方,建築物全被震毀,方圓5公里的範圍內幾被夷為廢墟,又一次造成人員更大的傷亡。接著爆炸所產生含高輻射的蕈狀雲,擴散開來形成黑雨,輻射塵隨雨降下污染人體,又使倖存者後遺症不斷,受害者層面更加擴大。原來人口有 40 萬的廣島,爆炸立即造成 14 萬人死亡,並有 14 萬人受傷,其後五年內死亡人數持續增加到 20 萬,占原有人口總數的一半。原子彈襲擊後的廣島,淪為人間煉獄。

1945 年 8 月 9 日,鈽原子彈綽號「胖子」襲擊日本長崎,炸彈威力相當於二萬二千噸黃色炸藥。當時長崎居民有 28 萬人,當場死亡居民達七萬人,另有七萬人在五年內相繼身亡。這次爆炸毀了長崎一半的人口,日本無力再戰。

1945 年 8 月 14 日,日皇宣告無條件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核武時代的降臨

原子彈可瞬間摧毀整座城市並結束數十萬條人命,其存在對全體人類構成巨大的威脅。二次大戰結束後,原子彈所引發的悲情,理應喚醒全人類不要再擴充自我毀滅性的軍備,但沒想到戰後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勢力,彼此叫陣與對抗的局勢節節升高,使全球又陷入冷戰。非戰非和亦戰亦和的詭譎局勢,使各國爭先恐後發展核武並擁核自重,全球便如火如荼再度上演一場核武競賽秀。

首先蘇俄步美國後塵,在原子彈的製造研究上急起直追,1949 年成功造出原子彈。美國為了保有核武的領先優勢,更進一步研發核融合技術以製造威力更大的氫彈,1952 年美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1953 年英國傳出製造出原子彈的消息。這期間蘇聯在軍備的競賽上也不遺餘力,1953 年隨即製造出氫彈。法國在1960 年自製原子彈成功,奪得擁有核武國家的第四名。到了 1964 年,中國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成功,搶得核武競賽的第五名,之後又有幾個國家陸續加入擁有核武器的俱樂部。

在冷戰期間,敵對的兩大陣營所擁有的核武器數量,已足夠摧毀整個地球,核武擴散的嚴重性已對全人類構成莫大的威脅,使全球籠罩在可怕的核戰陰影中。根據 70 年代可靠資料,美、蘇等國核武器庫存量的 1/80,就足以毀滅全體人類。

另一方面在發電等和平用途上,核能是極具潛力的能源。戰後各國紛紛設立核能電廠,在原油日益枯竭但需求量日漸增加的今天,核能似乎已是人們無法拒絕的能源。

科技的發展應為人類帶來福祉與進步,但若誤入歧途做不當的使用,卻可帶向毀滅,人類應拿出智慧與理性做有利的抉擇。距二次大戰結束已達 61 年的今天,人類應牢記戰禍的教訓,認清互助和平共存才是永續生存之道。
返回页首 向下
毒鼠强
Samurai
Samurai



帖子数 : 66
注册日期 : 07-06-21

战国群雄
身份: 武将
经验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1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10/300)
健康值:
万恶的原子弹 Left_bar_bleue250/300万恶的原子弹 Empty_bar_bleue  (250/300)

万恶的原子弹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万恶的原子弹   万恶的原子弹 Icon_minitime周三 二月 11, 2009 6:45 pm

瞬间摧毁3个岛屿 美国核试验祸害太平洋岛国


万恶的原子弹 00474036
图: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马绍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环礁试爆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

10月24日,太平洋岛国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再次向美国提出了30亿美元的巨额赔偿要求。1946—1958年间,美国不顾岛上居民安危,共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核试验,这些核试验不仅将这个风景秀丽的热带天堂变成了充满核辐射的地狱,也让附近太平洋海域的环境遭受了永久的破坏。

  为保护本土,美国决定在太平洋进行核试验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苏联开始
加速研制原子弹。4年后,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消息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和不安。一个最明显的事实便是:美国独一无二的核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于是,美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而要研制这种恐怖的武器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就成了这些核试验的无辜受害者。

  早在1944年3月,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前,就曾为选址问题大伤脑筋。最后,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班布里奇在新墨西哥州的一片被称为“死亡之路”的沙漠中,选出一块地方作为试爆场地。但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却远远超过了研制者的预期,爆炸把方圆800米内的沙粒都烧成了翠绿色的玻璃,甚至震碎了200公里外的玻璃窗,这让在场的所有人员感到震惊。美国军方认识到,继续在本土进行核试验,将对美国的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特别是日本广岛、长崎被炸后的惨状,更让美国人对在国内进行核试验可能带来的后果担心不已。由于今后还要继续进行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的核试验,于是美国人决定将核试验的危险转嫁到别人身上。1946年1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经过反复酝酿后,最后选定了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作为新的原子弹试验场。

  美国瞒着当地居民进行核试验

  马绍尔群岛位于太平洋中部,陆地面积181平方公里,它由1200多个大小岛礁组成,分布在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从日本人手中夺取了马绍尔群岛,并将其作为在太平洋上重要的军事据点。由于马绍尔群岛西北部的比基尼环礁和埃尼威托克环礁最为开阔平坦,而且居民较少,美国最终选择了这两个环礁作为核试验场。

  1946年2月,美军工程兵开进了比基尼环礁,并开始强迫当地居民搬迁。尽管马绍尔人并不愿意离开自己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的家园,但在美军舰炮和坦克的威胁下,他们不得不含泪搬迁到200公里外的另一处岛屿上。更为恶毒的是,美军并没有告诉居民们搬迁的原因和核试验可能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最终让当地居民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1946年7月1日和25日,美国连续在比基尼环礁进行了两次核爆炸,剧烈的爆炸让散居在周围岛屿上的马绍尔人惊慌不已,然而他们不知道,更大的威胁正在一步步逼近。

  1952年6月,美国氢弹的理论设计全部完成,两个月后,一个约有两层楼高、重达65吨,外形酷似大保温瓶的庞然大物完成总装。10月初,几千名美国科学家、工程师、机械师、陆海军官兵随同这枚邪恶的炸弹一起来到了埃尼威托克环礁。11月1日凌晨,世界第一枚氢弹“迈克”被引爆。瞬间,比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强500倍的核辐射、冲击波、光辐射……肆虐太平洋上空。远在60公里以外观测氢弹爆炸的科研人员描述说:地球上升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热核太阳。

  氢弹的试爆成功,使美国重新取得了核武器领域的优势地位。但这一优势并没有保持多久。1953年8月,苏联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这又深深地刺激了美国,于是美国决定爆炸更大威力的氢弹,马绍尔人真正的噩梦来临了。

  试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

  1954年3月1日,美国将一颗预测为6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放置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6时45分许,氢弹在离地面大约两米的地方爆炸。爆炸场景很快让观测人员傻眼了:这绝不可能是600万吨的爆炸当量!因为他们发现,氢弹所在的那个小岛和附近两座小岛在爆炸的一瞬间就从视线中消失了。美军的空中观测飞机发现,原先放置氢弹的地方忽然成了一个大深湖。大湖宽近2公里,深达80米。人们在离爆心220公里远的岛上都可清楚看到亮光。事后,据美国科学家们测算,这枚氢弹的爆炸当量高达1500万吨,比原先的估计要大2倍多,是广岛原子弹威力的1000多倍。美国试爆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

  由于事先没有估计到如此大的爆炸威力,美军没有及时撤离附近的居民和在海上作业的各国渔船,造成了太平洋上最大的核污染事件。其中,致命的永久核污染区近2万平方公里。氢弹爆炸时,日本渔船“福龙丸”正在200公里外的海域进行捕捞作业,船员们都被西边天空突然出现的火球和亮光惊呆了,还以为是太阳从西升起来呢。正当他们看得有趣,并纷纷议论这个奇怪的现象时,随即传来巨大的爆炸声,接着晴朗的天空纷纷扬扬飘落下“大雪”———放射性污染。船上的23名渔民马上就感到了这场“大雪”来得不善。不久渔民们都出现了恶心、腹泻、脱发等现象,当这些渔民回到自己的港口时,很多人已经奄奄一息。9月,船上40岁的发报员秋津久保山离开了人世,成为美国氢弹试验的牺牲品。

  事实上,受到辐射的不仅仅是“福龙丸”上的船员,当时在试爆点周围有上百只渔船,附近岛屿的居民也没能幸免于难。让人感到悲哀的是,附近岛上一些无知的孩子看到地面落下多彩的灰尘,觉得好奇,就用手拿着玩。结果,那些孩子受到了无情的辐射。

  1955年,美国专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241名渔民当中,试验当年就有12名渔民死于肝硬化、癌症;一年后,又有61人死于白血病、癌症或肝硬化。在这次氢弹试验后,忍无可忍的马绍尔人向联合国派出了请愿团,要求美国停止在该群岛的核试验,但是自诩重视“民主与人权”的美国却根本不顾这些岛民的性命,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直到1958年7月,美国才迫于全世界的压力,停止了在马绍尔群岛的核试验。

  67次核试验毁了马绍尔群岛

  据统计,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共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其中,仅在马绍尔群岛就进行了67次核试验,而23次在比基尼环礁进行。在1954年的一年内,马绍尔群岛所属岛屿上就接连爆炸了三颗1000万吨以上当量的核武器。这些核爆炸的放射性散落物飘落到了群岛的其他地区,使许多人都出现了皮肤烧伤、头发脱落、恶心、呕吐等现象,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肿瘤也成为当地的常见病。

  在这些地区,残留的放射物经历了近60年的风雨,早已经混杂在土壤中,使得当地生产的食品和饮水都成了辐射污染源,人们不得不从外地运来必需的生活用品。联合国的一个组织曾做过调查,如果真的要彻底清除这些放射性散落物,唯一的办法是把整个岛上的表层搬走。而如果把所有的表土和树木都消除,剩下的就只有沙子,整个岛就成了荒地。试验场内和附近的岛屿核污染更为严重,强烈的辐射让迁走的岛民至今仍无法重返家园。几十年过去了,美国的军舰和试验人员走了,但却给马绍尔群岛和这片广袤的太平洋海域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与痛苦。
返回页首 向下
 
万恶的原子弹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JAPAN FIRST-向日葵 :: 大和舰队-
转跳到: